◆ ◆ ◆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逐步感悟,细细品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面前的忧患。
智者却是能不为面前得失落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

论语精华60句只读一遍获益终生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久是活泼泼的。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该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该当有宽广的肚量胸襟,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对付诚信的人,人们都会尊重他,也会信赖他,也会把最主要的事情请托与他。

由于诚信的人能够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他就会回绝。

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作出承诺之前都要想一想,你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千万不能天花乱坠,一定要做个老实取信的人。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反面

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与世浮沉而不和谐。

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见地,与人羞辱相见、肝胆相照。

小人或是遮盖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两面三刀。

当然,在实际学习事情中,要做到“和而不同”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刺头”的雅号而成为圈内不受欢迎的人。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点之一,便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

而君子则不同,他肚量胸襟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本日仍不失落其积极意义。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君子开阔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原谅别人;小人爱琐屑较量,心胸狭窄。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玉成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
小人与此相反。

1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单凭措辞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辞吐。

1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派的人交朋友,与取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甜言蜜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态度不同、不雅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切磋谋划了。

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既温习旧知识,又不断理解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西席了。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这便是聪慧啊!

对付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该客气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节制。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
不舍昼夜。

光阴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
昼夜一直地流去。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的人不会伶仃,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形容一个人,像腐烂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样平常是对这个人比较失落望了。

20、听其言而不雅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不雅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理解。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谓之文也。

聪明而且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认为是可耻的事,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才?

22、三思而后行。

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遇事不察,是为人不足谨慎的表现,是处世不足明智的表现。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朴实假如超过他的文采,就难免不免有些粗野;文采假如超过他的朴实,又难免不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朴实结合的平均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任何奇迹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施它为快乐的人。

25、巧语令色,鲜矣仁。

甜言蜜语,一副谄媚人的神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以为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又有什么难得呢?

2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符道义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地位,对付我像浮云一样,绝不会去取它。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付他的缺陷,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倔强,由于担子沉重而且道路迢遥。

3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揽,不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

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

广泛学习研讨,武断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个中了。

32、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制改变的。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景象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末了凋零的。

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困难困苦时,仍旧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倔强的意志。

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寒冷的倔强的意志,才能得到人生永久的成功。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却以自己吃不好饭穿不好衣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

3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别人干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纵然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主动去做;自身不正,纵然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3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哀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经由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39、以约失落之者鲜矣。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缺点的人就少了。

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4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
才是大人物。

4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精细的学问可以不断切磋,不断琢磨,这是没有止境的。

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主;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定命;六十岁能精确对待各种辞吐,不以为不顺;七十岁能为所欲为而不越出规矩。

4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便是抛弃了道德。

46、朝闻道,夕去世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去世去,也是值得的。

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若何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陷。

48、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随意马虎做到。

49、巧语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甜言蜜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5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年夜胆的人不会畏惧。

5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稽核;大家都喜好他,一定要稽核。

5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贰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示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54、近者悦,远者来。

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

5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兴旺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56、忠言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对付朋友,要忠实地劝告并和蔼地勾引,实在弗成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5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5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财富如果可以求得,便是手执皮鞭的事情,我也去做。
如果不可以求得,还是做我该当做的事吧。

59、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形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形也有。

6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只管即便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见告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赡养。

作者:京博国学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本文经授权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