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墨客顾况,有些人可能不太熟习。
不过,他赏识白居易的故事您肯定听说过:洛阳米贵,白居不易。
可见,顾况在当时很有名气。
虽然在诗歌史上,他的名气没有白居易大,但是他的诗感情蕴藉而且浓厚,也很值得一读。
他在晚年写了一首七绝《登楼望水》,读起来就很有味。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妙处。
鸟啼花发柳含烟,
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
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首诗写作背景不详,从诗中可知,这该当是他晚年的作品。
乍一看,这首诗没有生僻词,而且很随意马虎判断是一首思乡诗。
有什么可读的呢?
实在这不是一首大略的思乡诗,还隐蔽了更深的感情。
我们来仔细读。
1、鸟啼花发柳含烟柳含烟,是指柳叶轻微长出,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见到的景象,仿佛轻烟笼罩。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鸟儿鸣叫,鲜花开/放,刚萌芽的柳树仿佛被青眼笼罩。
很显然,墨客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而且是寒冬过后的早春时节。
景物有什么特点?
很美。
您看,不管是鸟啼,还是花发,还是柳含烟,这三种景物中的任意一种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墨客认为:只写一种不足,写两种还是不足,连写三种才能表达出春天的美。
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很大略,便是为了表达他对这早春景致的喜好之情,心情很愉悦。
很好理解吧?
那么墨客会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致中吗?
我们来读下一句。
2、掷却风光忆少年
这句话难倒了很多人。
尤其是“掷却”这两个字。
您有没有觉得到,这两个字非常突兀,用得很生硬?
实在不然。
这两个字正好便是墨客的妙笔。
我们先来看,“掷却”和“抛却”有什么不一样?
“抛”和“掷”有一个细微差异:掷,强调“用力”地抛;而抛,则没有强调“用力”。
您仔细品一品,它们是不是有这个差异?
这便是墨客炼/字的风雅之处。
回到这句诗,那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便是:用力地抛弃美好的风光,回顾起自己的少年光阴。
您看,这里就非常奇怪了:墨客开头用三种美好的物象来表达对早春的喜好,结果这一句却要抛弃掉美好的风光。
这还不是普通的抛弃,而是要用力地抛弃。
这个“掷”字,表明墨客很果断,很武断。
这是为什么?
既然风光这么美好,诗人为什么不好好欣赏,而是要果断、武断地抛弃呢?
由于他要“忆少年”。
这解释什么?
这解释在墨客心中,比较于早春的美景,“忆少年”更加美好。
是不是这个道理?
墨客前一句连用三个物象,把早春的景致写得很美好,但是他要把这美景果断、武断地从头脑中抛弃,选择回顾自己的少年光阴。
您看,墨客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少年光阴有多么美好,而是奥妙地用“掷却”两个字做了一个选择:早春的景致那么美好,但是和我的少年光阴比较,切实其实不值一提。
这个选择不用任何犹豫,非常果断、武断。
可见,墨客的少年光阴该多么美好!
您再来看“掷却”两个字,巧不奥妙?
这已经不能用妙笔来形容了,切实其实便是神来之笔。
这两个字就彷佛是感情的助推器,墨客本来在平地上,但溘然一下被推到了山顶上,愉悦之情瞬间达到了顶/峰。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少年光阴写得这么美好呢?
为了给后两句做铺垫。
江水
3、更上高楼望江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更上高楼眺望着江水。
这个“更”字很故意思。
更,我们讲过很多,表示前后为递进关系。
前一句是写,墨客回顾少年光阴,心里的愉悦之情达到了顶/峰;
这一句是写,墨客更上高楼望江水。
这个“更”字,就表明墨客还要追求更加愉悦的心情。
如何追求?
便是“上高楼望江水”。
也便是说,墨客认为,“上高楼望江水”可以让他的心情更加愉悦。
这便是“更”字的含义。
很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他想看见什么东西呢?
我们连续读第四句。
4、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已经点明了故乡,为什么又要用“何处”两个字呢?
实在这是倒装句,该当这样理解:何处一归故乡船。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何处有一艘能回抵家乡的船呢?
您看,诗人为什么要上高楼望江水?
由于他想看见能回抵家乡的船。
这就很好理解了,结合我们前面的剖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墨客认为,如果能看见回抵家乡的船,那么他的心情会更加愉悦。
那么,他能够看见回抵家乡的船吗?
很遗憾,不能!
为什么?
由于“何处”两个字。
您想一想,如果他真的看见了,还会问“何处”吗?
很明显,墨客望而不见,心情非常失落落,只能无奈地反问:何处才有回故乡的船?
您创造问题了吧!
墨客虽然本日没有看见回抵家乡的船,但是来日诰日可以连续来望啊!
如果想回家,也没有必要在乎这一两天,对不对?
又何必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愉悦心情呢?
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只有一种合理的阐明:墨客并不是真的想回故乡!
否则他该当问“何时”,而不是“何处”。
由于“何时”才有盼头,而“何处”根本便是在说“无法回家”。
您可能会提出疑问:墨客莫不是搞错了地方,这条江本来就不通往他的家乡吧?
这不可能。
由于墨客的家乡在本日的浙江海盐县,而江水都是相互连通,只要坐船肯定能回到他的家乡,无非便是多转几趟而已。
以是您看,墨客看似在思乡,实在并不是真的想回故乡。
那么,他为什么要上高楼眺望回故乡的船呢?
我们再转头看次句,墨客回顾起自己的少年光阴,非常美好,心情很愉悦。
紧接着,他就想到了故乡,以是他上高楼眺望回故乡的船。
为什么他会溘然想抵家乡?
这解释墨客美好的少年光阴是在故乡度过的。
他想再一次体验少年光阴的美好,以是很自然地想到了故乡。
那么墨客能回抵家乡吗?
肯定可以,我们前面剖析了,船不是问题,无非多转几次而已。
但是墨客偏偏就要写自己回不去故乡,而且还把回不去的缘故原由归结为“没有船”。
这不是无理取闹么?
还真不是。
这实在是墨客的无奈之举。
故乡可以再回去,但是又如何能重回青春年少呢?
这一句无理的反问,实在隐含了墨客深深的痛楚无奈之情:自己已经年迈,无法再回到青春年少的光阴。
可见,这里的“故乡”,并不是指墨客的老家,而是指美好的少年光阴。
您看,墨客的感情是不是很蕴藉?
不仅蕴藉,而且非常浓厚!
我们来理一理墨客的感情脉络:
首先,墨客看到早春美景,心情很愉悦;
其次,墨客回顾自己的少年光阴,心里的愉悦达到了顶/峰;
然后,墨客想要重新回到美好少年光阴,结果却创造无法再回去,心里有深深的痛楚无奈之情。
感情脉络很大略。
但是墨客的感情非常浓厚!
缘故原由就在于:墨客在次句用“掷却”两个字,把墨客的喜悦之情推到了顶/峰,而后再重重地摔下来,直接跌落在谷底。
少年光阴越美好,墨客求而不得的痛楚之情才会越深。
这便是墨客奥妙的构思,而次句的铺垫正是墨客的妙笔。
您认可我的不雅观点吗?
欢迎留言谈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好,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