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福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由于它原谅着这个国家、民族遵奉的崇奉、代价不雅观、风情和习气,它的运用水平表示和直接影响民族的教诲、文化和本色,对付造就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养浸染。
经典古诗文本身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它本身便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1948年2月,英国汉学家德和美在担当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就职演说《中国——人文学术之邦》中便谈到:“至少到1750年为止,中国书本的数量超过天下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后来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学习、理解它。
这正是语文传授教化的主要任务。

1956年我上高中时,恰好遇上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启用,语文课文学和汉语分科。
文学从诗经、论语、左传、孟子、楚辞、战国策、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贯到明清小说,还有各期间文学史的概述。
汉语讲它的根本知识特殊是语法。
一年半的语文学习使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汉语基本知识有了一个相对完全部系的理解。
我认为,这些古典文学和汉语的基本知识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
当时很多诗文都背诵了,终生受用。
我大学虽然念的是中文系,但古文和汉语的那点底子是在高中打下的。
花一年半语文课的韶光打下这个根本非常值得。
我至今还很怀念那一年半的语文学习,怀念那套统编教材。
我认为,每个中国学生,都应在中小学阶段具备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

提高古诗文进修的质与量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经典古诗文学得太少,而且不系统,对中国古典文学形不成完全的印象,古文根本太差。
对承载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经典古诗文都看不懂,何谈对它的继续和发扬光大?国学大师南怀瑾师长西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久不会翻身。
这不是骇人听闻,事实正是这样。

完善中华精良文化教诲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热爱它,学习它,弄懂它,并且发扬光大它。
在这方面,中小学各个学科都责无旁贷,而语文学科更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浸染。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光喊口号弗成,一定要有详细的履行办法。
教诲部研制的《完善中华精良传统文化教诲辅导纲要》中,对此已有详细安排。
我认为,首先要有数量的详细哀求,才便于落实和检讨,同时要有质量的哀求。
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我们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既然精良传统文化是培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精神命脉,我们学习它,就完备是古为今用,不必担心厚古薄今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习,古文过不了关,就很难继续和发扬精良的文化传统,精良文化传承就要断层,后继乏人。
每个民族都是首先学好本民族精良文化的,本民族的文化都学不好,借鉴外国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
我们中小学精良古诗文学习本来就不多,是要加大分量的问题,而不是进一步减少的问题。
年轻时影象力强,多背诵一些精良古诗文,终生受益,该当提倡。

确定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一是要遵照学生认知的规律;二是要考虑须要,包括如何学才能“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筋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学才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运用古诗文打下根本。
对经典古诗文,只要我们的青少年真爱,真学,真懂,并能发扬光大,它就能在培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浸染。

(作者单位:中国教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