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小楼推举苏轼的一首歌咏交情的经典词篇《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这首词第一句便以其逼人的气势,惊艳众人。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斟酌今古,俯仰前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墨客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顾,为我沾衣。

苏轼此词,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召离开杭州,写此词寄赠好友参寥子。

参寥子书法

参寥子,即北宋著名诗僧道潜,他与苏轼交情甚笃,可比死活相随之夫妻,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参寥子又欲渡海相随,苏轼得知后写信力劝也不要来,这才作罢。

苏轼此词第一句便惊艳世人是写友情的千古名篇

理解了两人的感情,再读此词,方知词中深情。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词的开篇,即气势逼人。
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卷潮而来,又无情地送潮拜别。
风哪里有情,哪里无情,有情的是人,无情的是世事。
潮来潮去,亦是人生的聚散离合。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在这钱塘江上,西兴渡口,我们曾一起欣赏过多少次夕阳斜晖。
这一句既回顾两人同赏夕阳的日子,亦含有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意境苍茫雄浑。

不用斟酌今古,俯仰前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不用去仔细斟酌古今变迁,俯仰这间,已是物是人非。
谁像我一样呢?白首之年,忘怀了世俗的刁狡之心。

这里的谁似,即暗含了参寥子与自己一样,都忘怀了世俗的机心。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墨客相得,如我与君稀。

曾记得,我们在西湖的西岸,赏春日最美的山隈,看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一算,像我与你这样的情绪,墨客之间,很少有吧。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顾,为我沾衣。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之志,但终极还是病去世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谢安去世后,他的外甥羊昙素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想起谢安的平生志向未能实现,竟大哭而去。

我们约定日后,要像东晋宰相谢安的志向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一起向东引退、归隐。
希望这一高雅志向不被违背,别让你像当年的羊昙一样,在西州路上为我恸哭。

苏轼的这首词,深情动人,表现出他对交情的无比珍惜。
全词读起来便如词开篇的潮水,一浪一浪而来,极富韵律节奏之美。

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评:“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候雄且杰!
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散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
词境至此,不雅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