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拿起这《一本书备考》,准备一口气读完,却切切没想到,还是我“太年轻了”。
书名如此,可见读者群除了像我们这帮有业务之需的“臭老九”外,最紧张的还是高考备考的高三考生们。
作为半新不旧的老师,无论是一开始业余还是之后正式给高考生代课以来,我都遵照着对所授知识谨严的态度,此为第一要务,然后才是其他(当然我也由于水平有限犯过不少缺点),包括之前在培训一些新老师的过程中,我也会由于一些新老师以百度百科等不太可信的来源作为讲授课程依据而大发雷霆——无他,高考太主要了。
但是读王大绩老师这本著作的过程中,却不得时时常由于一些知识产生自我疑惑,惶恐万分,由于书中一些细节知识和我以往的授课内容相左。
当然,文无定论,可能是一些古诗词在理解上涌现不同,但是有些非常确定的、并无辩论的知识点涌现异见,真是苦煞我也。

于是左翻翻,右翻翻,逐一“考证”,末了得出结论:确实是书中写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作为一本给高考生备考的古诗词阅读辅导书,涌现这么多的缺点,我还是非常失落望的。
当然,王大绩老师仍旧是我心目中的德高望重的语文西席,是我连续学习的榜样。
只不过嘉树森森,偶有黄叶。

之前疫情平复期间,北京曾举办过一次图书展销会,我抽出韶光去参不雅观,走到高中教辅展区,逐一翻看语文的教辅资料(其他的我已不具备专业判断的资格),当时就悲哀地创造:早在我在高中学习时教辅书什么样子,现在的教辅书还是什么样子——并非是说内容没变——虽然内容变革更多的是高考题的更新,而其他基本没变——而是说在编排逻辑、知识讲解上还是十几年前的老套路。
如今新高考改革朝阳东升,新课程新考法新教法风起云涌,但作为高考生赖以备考的辅导书却不变如此,不亦悲乎?

我如涓埃,只能尽自己微躯之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读王大年夜绩一本书备考高考古诗词特殊失落望

下面是书中部分缺点,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一本书备考高考古诗词》(王大绩著,中华书局2017年初版)缺点举隅

大略的缺点如:

213页:《秋暮吟望》,作者清代赵执信,在【解读景语和情语】栏目中,说“这是一首古体诗”。
此说缺点。

《秋暮吟望》为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全诗如下: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月牙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七言律诗对格律有严格的限定,紧张表示在用韵、平仄和对仗的哀求上。
首先说用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
清代人一样平常查阅的是《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很明显, “悲”“时”“姿”“窥”均押韵,属于支韵(支是代表字,韵书以区分韵部)。

其次说平仄,七律有四种平仄格式,本诗属于仄起式,粘对、避免孤平(对付高中生来讲超纲了,此不赘述,诗词爱好者应知道。
)等详细的规则也符合。

末了对仗,一样平常情形七律诗颔、颈两联对仗,当然也有少数单联对仗、首或尾对仗的。
本诗中颔联“寒山”对月牙,“常”对 “偏”等等,可以说是对仗工致,个中“常”“偏”两词还是高考题目的鉴赏工具。

综上,《秋暮吟望》一诗属于七言律诗无疑。

古体诗观点相对付近体诗,古体诗可以换韵、杂言,不哀求对仗,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理解性的缺点如:

2页,载王大绩老师《读懂古诗词的必由之路:新品诗词景中情——聊聊读诗的方法》一文,文中引用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一诗,说到“诗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分’和‘生憎’呢?……”,可见,此时王大绩老师还认为“不分”和“生憎”两词乃作者情绪,但是在翻译时却出了岔子,原诗和王大绩老师对所涉句子的翻译如下: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作者对颈联的翻译:

面前不安分的桃花怎么竟然红似锦缎,生来就怀恶意的柳絮也白得超过丝绵。

这个翻译就有点无厘头了。
“不分”在这是动词,绝不是形容桃花,而是与对句的“生憎”相对,在此该当是“不忿”之意,表示不满、嫌恶,而不是“不安分”;“生憎”意思纯挚,便是“最恨”“偏恨”之意,怎么能理解成“怀有恶意的柳絮”呢!
于文于理解释不通。

鉴赏性的缺点如:

38页,《作陪郑驸马韦曲》,作者杜甫,在鉴赏“家家恼煞人”一句时说此句乃“正话反说”,引用了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句。
宋之问此句并非正话反说。

两首诗如下:

作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怯”之一词乃是“岭外音书断”这一情形下“生理抵牾”发展的一定,可以读出作者强自抑制的迫切欲望与由此造成的精神痛楚(《唐诗鉴赏辞典》,刘学锴,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
),“怯”如果是正话反说的话那便是作者“不怯”,以害怕写不害怕,这是说不通的,以是“怯”并不是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