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辛弃疾由于被弹劾不得不阔别朝堂,归隐带湖。想起少年的自己“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觉间一声苦笑,由于如今“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
宋词当中有不少写自己毕生精力的诗词,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这样,写自己“少年”、“而今”之间的转变;南宋末年蒋捷也曾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的作品。两者异曲同工,都是写人生不同阶段的愁怨之苦。
少年时的词人风华正茂,涉世未深,对付未来永久充满着希望,永久充满着积极的心态,根本“不识愁滋味”。那时候的他“爱上层楼”,时常登高远眺,相信自己的抱负一定能够实现。不过由于缺少深刻的人生体验,才会涌现“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人到中年,经历了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才创造这人生真的是愁苦啊。他少年时怀揣着规复故国的愿望,如今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已经认识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是此时的他“识尽愁滋味”,落到心中都是愁啊。
但是这种愁怨只能感悟,却不能表达出来。词人在这里“欲说还休”,是由于愁苦到了极点已经无话可说。无话可说包括两层,其一是由于人间沧桑,满腹愁苦不知从何提及;其二则是直面当时词人所遭遇的被弹劾被贬局势,在诗词中不宜抒发,只能说“天凉好个秋”。
在辛弃疾的很多诗词当中,我们一贯认为这首词是最为精彩的。通过少年和人到中年的比拟,融入了词人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以“愁”为中介,写出个中真正的困苦,带给人更多思考。而且少年和中年的情绪是全然不同的,少年是故作深奥深厚,而人到中年,则是无处倾诉。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