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墨客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将清明节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本日,让我们一起阅读北宋墨客黄庭坚的《清明》,看他诗中的清明又是若何一番景象。
清明
宋 ·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去世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个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不雅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本诗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期间(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实行新政方法,独行其是,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个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本诗首联描写了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但同时,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野田荒冢只生愁刀”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悲惨;况值敬拜时候,难免忆及长眠之先人,又要产生悲哀,这便是“只生愁”的含义。桃李哪会笑呢?荒冢又何来愁,不过是将人的感情授予其上罢了。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生动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奉告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纭走出蛰居之处,生动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成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成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颈联用典,“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璠间讨饭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 “士甘焚去世不公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这两个典故放在清明节的详细环境中,其意义都已超出本身的范围。
于是作者在末了的尾联中就有了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他是因清明时节的这些征象,而得出了人生不论贤愚都要一律归于荒冢这样一个虚无的结论,这与他在贬谪生活中的悲观思想是同等的。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多着力于比拟。不但桃花与荒冢有比拟、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发达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光鲜的比拟。读之不觉令人感叹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