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四季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落落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安小升初丨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8为孩子收藏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年夜家都担当一定的事情。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季田园杂兴》是墨客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屯子春、夏、秋、冬四个时令的景致和农人的生活,同时也反响了农人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个中的一首,描写屯子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须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落落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便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好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放学种瓜。
这是屯子中常见的征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屯子儿童的天真情趣。

墨客用清新的笔调,对屯子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72.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景象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随意马虎识别的意思。

5. 东风:东风。

【简析】

人们一样平常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景象。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不雅观赏春景中得到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远足时线人一新的欣喜觉得。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脸庞与特色是很随意马虎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料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措辞详细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彷佛是写游春不雅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略。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实在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由于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贤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墨客将贤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东风。
这实在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7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精彩的爱国主义词人。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落失落所的人。

3. 长安:汉唐都城,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举头向西北了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可怜:可惜。

4. 愁余:使我忧闷。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规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昂首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赍恨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简析】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规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空想不能实现的烦闷和苦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便是要北伐中原,规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各类物象,都会引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上岸,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公民耐劳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昂首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驰向前。
这既是面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末了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长于利用比兴手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74.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堆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天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略。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登基,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管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奋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落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屈膝降服佩服,对内残酷伤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便是针对这种阴郁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公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墨客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捉住临安城的特色: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墨客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墨客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偷安的杭州切实其实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奥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精品。

75.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碰着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墨客春日游园不雅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探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不雅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诙谐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以是“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故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彷佛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光鲜,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遐想,受到哲理的启迪:“春色熹”是关锁不住的,“红杏”一定要“出墙来”发布春天的来临。
同样,统统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发达发展。

76.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便是水墨画的梅花。
墨客赞颂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暗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墨客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谄媚人,求得人们的称颂,只愿散发一股暗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墨客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墨客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质。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墨客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讴歌自己的立身之德。

77.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彷佛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不怕捐躯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器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代价。
这首诗的代价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随意马虎。
次句“烈火点火若等闲”。
“烈火点火”,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彷佛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若何严厉的磨练,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遐想到个中可能寓有不怕捐躯的精神。
至于末了一句“要留明净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怀怀,立志要做纯洁明净的人。

于谦为官廉明正派,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恪守北京,击退瓦剌,使公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78.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墨客、画家。
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
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译文】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简析】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凌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便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
“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
“军愁”“民怕”解释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害。
“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凌得倾家荡产。
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79.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武断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字画家。

【简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根本稳定。
次二句说听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旧武断强劲。
作者在赞颂竹石的这种武断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武断态度和受到仇敌打击决不动摇的品质。

80.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势。

3.恃(shì):依赖。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究竟、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简析】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去世气沉沉的社会局势的不满,因此他激情亲切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震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施社会变革最主要的成分是人才,以是他激情亲切地呼唤:天公啊!
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赏给我们吧。

点击阅读

点广告支持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