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李白的人认为,在国人眼里,李白显然更有名气和才华。
而当年这二位都在世时,李白也更受当时浩瀚文人墨客的推崇。
孟浩然、王昌龄等人,显然也更欣赏李白。

支持杜甫的人认为,杜甫诗里的家国情怀,是李白所不具备的。
而其生平坎坷的经历,也非李白能懂。
也正因如此,英国BBC跑到中国来拍古典诗词,也是选择讲述杜甫的生平,称其为中国最伟大的墨客。

对付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不雅观点是:两人在创作题材上有很大不同,以是一样平常情形下可比性并不高。
而且,两人本身的关系就极好,乃至达到了“同被而卧”的友好程度。
因此,相信对付他们自己来说,谁更牛并不是特殊主要。

不过,这并不虞味着两人会避讳跟对方写同名诗。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便是李白和杜甫各写的一首同名诗。
这是一次唐诗真正的高手“过招”,两首作品水平高下立判。
我们来看看:

唐诗真正的高手过招李白和杜甫各写首同名诗水平高下立判

《少年行》杜甫

立时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示银瓶索酒尝。

《少年行》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东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算是乐府旧题诗,在唐代是非常盛行的,王昌龄写了不少。
李白和杜甫这两首,都是七言绝句,怎么看都有点儿相似:

首先,字面上很像。
杜甫诗中提到的意境有:少年郎、马、美酒,李白诗中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现在无法判断出是谁先写的,但想来这二位中肯定有一人是受到了对方启示的。

其次,要表达的主旨挺像。
都是写游侠少年的豪情和倜傥,虽然表达方法不一样,但这个主旨却是千篇一律。
李白笔下的《少年行》有数首,相对来说杜甫的诗风更加沉郁,这类诗写得比较少。

先来看杜甫诗的特点。

他的诗因此第三人的角度来写的,一开篇就抛出:这是谁家的少年郎。
而后,自然是细细描写少年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

他把马临阶而驻,而后颇为洒脱地饮酒吃肉。
遗憾的是,杜甫以往写诗总是很把稳遣词,但在这首诗里,用词却有些过于浅白了。
比如首句涌现了“立时”,次句又再次写到“马”,读来稍显累赘。

再来看李白诗,显然更有味道!

一开篇,李白就活用了一个“金“字,将这个字当成了动词,写出了少年的家世豪贵。
同时,又与后面的“度东风”相对应,一个豪情、倜傥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这里的“东风”是一语双关的,既指当时是踏花赏春时节,又指少年与胡姬女子的对饮。

后两句,点明少年的去处。
杜甫诗把问句放在开头,李白诗则把问句放在结尾,他问:这样的少年赏完花会去哪里呢?当然是去胡姬的酒肆中饮酒。

笔者必须强调一下,我个人是非常欣赏杜甫的诗风的。
但这两首《少年行》放在一起,很显然李白诗无论是从意境之美、还是遣词之工及全篇布局来看,都是胜出的。

为什么杜甫这次会明显不如李白?笔者个人认为,缘故原由有二:

首先,每个墨客都有自己善于的题材,杜甫确实不太善于写游侠诗。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杜甫的三吏三别、《登高》等名作,也绝非李白能写得出来。

其次,杜甫本身对游侠生活的体验不敷。
李白和杜甫去过的地方都很多,但前者基本上没有吃过物质的苦,江湖于他而言属于游历。
但杜甫不一样,他是一个须要为生存、儿女发愁的墨客,心态上确实相差比较大。

通过品读这两首诗,笔者得到这样一个不雅观点:我们很难笼统地说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更牛?更难以评价谁是唐诗第一。
只能去品读某一种类型的诗,谁写得更出彩。
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