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沈德潜曾说: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虽写面远景,口头语,但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为佳。
因此,五绝虽只二十字,却极难写,必须语短意长而声不匆匆,方称佳构。

本日,王和尚连续点评清诗五绝,看尺寸之内,如何有妙到毫巅之美。

此为系列第二篇,前文如下:

别看不起清诗,这七首绝句,不比唐诗差,写出明亡惨变,家国忧思

别只盯着唐诗宋词清诗也精彩9首唯美五绝惊艳了三百年时光

蕴藉唯美,选评清朝最美五绝(2) 文/六不和尚08.南行杂诗

几月舟行久,目前倦眼开。

万峰飞舞处,一片大江来。

此诗作者是高珩,他是明末清初人,平生写诗不下万首,风格大略单纯,而内有风神。
这首五绝很能代表他的诗风。

作者乘船南行,韶光长达数月之久,故已经怠倦不堪。
正是这种铺垫,二联才神采飞扬,令人振奋。
忽然船至乱山之中,山峰彷佛都舞动起来,茫茫大江在面前展开,令作者襟怀顿开,精神一振。

首诗妙在“万峰飞舞”四字,既写出船行水上的动荡感,也化静为动,令人称奇。
而“一片大江来”,更是气势雄浑,视角开阔,写出大江迎面而来的冲击力,虽用字夷易而气势飞动。

09.喜孙征君复归夏峰

月出夏峰空,风高乔木冷。

夜来雪色多,门外添人影。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初王紫绶,而诗中之“孙征君”乃是明末墨客孙奇逢。
入清后,孙奇逢隐居在河南辉县之夏峰,诗酒自娱,屡征不起,保持遗民节操。
王紫绶这首五绝,便是写于孙奇逢重回隐居之地之时。

时已初冬,夜色深奥深厚,冬风呼啸,木叶尽脱,圆月出山,一片澄澈。
首联既写出夏峰萧瑟之感,但也暗示出隐居之地的安谧深幽。

今晚月色如霜,映照着残雪,更显得一片光亮,这时,门外溘然站立一个人影。
正是久出方归的孙奇逢。
诗于此戛然而止,但是意外之喜,却尽留诗外。

这首诗句句流露喜意,明月在天,风声呼啸,正是作者渴望好友之时,因此朋友的到来才更有意外之喜。
其余,孙奇逢是守节隐士,故而其写景也扣准高洁清澈之意。
在另一首诗中,此意更为明显,诗中写“昨夜海风至,翩翩带鹤还”,可与此诗参看。

10.长信草

青青长信草,无意学逢迎。

不厌悲惨地,春来还自生。

此诗是清初进士宋徵舆所写,明末,他和陈子龙,李舒章均为“几社”明士,忠于前明,心系旧国。
有此背景,这首五绝才更故意味。

长信宫是汉朝宫苑之一,墨客多以此为题写宫怨愁思,深宫寂寞。
而此诗却反其道而行之。
此草虽然长在长信宫,却耿介自傲,绝不趋炎附势,即便此地悲惨无人,也招摇自生,既无谄媚之意,也有得意之旷。

联系明末清初,文人之悲惨遭遇,很多文人或独守寂寞,隐居守节;或被迫征召,屈意侍清,这样此诗就有了历史深度。

11.夜坐天游峰得月

微雨仍留月,千峰洗更明。

仙云真可数,片片掌中生。

此诗很有仙气,其作者是清初大家施闰章。
施闰章诗风温顺敦厚,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他诗号称“宣城体”,是东南文坛宗主。

这首诗写雨后不雅观月,微雨之后千山苍翠,更有趣者,明月也探出头来,夜空如洗,白云如缕,高下一片空明,故而作者高坐山巅,丝丝白云清晰可见,彷佛在手边生出一样。

这首诗写得缥缈空灵,尤其“片片掌中生”,更有仙家风神,细思神妙。

12.梅花岭

步出广储门,见草不见树。

陌头往来人,遥指花开处。

清朝初年,很多文民气向前明,故多写诗隐晦透露对当下不满,对前朝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即是如此,其作者是清初墨客吴嘉纪。

梅花岭,在扬州广储门外,是抗清将领,民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所在。
1645年,清峻围攻扬州,史可法拒降遇害,尸骨无存,扬州人为其建立“衣冠冢”以示纪念。
而清军在攻破扬州后,对城中公民展开屠杀,是为“扬州旬日”。

作者以“见草不见树”五字,隐约透露出当初大战之残酷,为抗清守城,树木已经砍伐殆尽;百姓惨遭屠杀,血肉都化为土壤,滋长野草。
这五字看似平淡,实在字字血泪,暗含无限感慨。

虽然已经入清,但是扬州人仍旧不忘前明,每每去哀悼史可法之墓冢,故对此特殊熟习。
“往来人”写其人多,“遥指”写其思念,而“花开处”,更是寓意丰富,既表示史可法之英魂如梅花盛放,生生不息,也暗示花开如海,思念也如海。
以草树比拟花开,更见史可法之忠魂可敬。

13.送贵客

晓寒送贵客,命我赋离去。

髭上生冰霜,歌声不得热。

这首诗也是吴嘉纪所作。
吴嘉纪诗名甚大,很多人慕名求诗,乃至有年夜富之人也以得其赠诗为傲。
但吴嘉纪性情耿介,对此十分反感,故写此诗以谢绝。
这首诗外柔内刚,寄耿介于诙谐诙谐之内,十分有趣。

凌晨寒冷之时,送别贵客。
贵客“命我”写诗相赠,“命我“写出朱紫趾高气扬的态度,不可一世,不可违逆之意,刻画得十分形象。
作者有心谢绝,却以诙谐之言道出,天冷霜重,胡子上都结满了冰霜,故而我的赠诗也写不太热烈温暖。

这首诗诙谐之中暗含风骨,有讽刺,有谢绝,有转圜,有原则,写得诙谐有趣,也可窥见吴嘉纪此人的凛凛风骨。

14.题画

茅屋净无尘,溪树青疑雨。

中有卷书人,坐与春山语。

这首诗写得神韵悠远,耐人寻味,其作者是清初墨客吴绮。
这首诗是题画诗,却写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画中人恬淡无欲,独守茅屋,却干净整洁,六根清净,远树苍翠欲滴,真是一个绝佳的隐居之所。

画中人不慕名利,整日诗书为伴,他独坐春山,与青山对话。
如此,画中人乃至作者的精神面貌就如在目前了。
此诗可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句对看。

15.夜渡

野色何茫茫,明河低欲坠。

水月鳞鳞光,马踏月光碎。

这首诗也摹写如画,其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康熙41年,作者渡河外出,故有此诗。
夜色苍茫,一片安谧,银河斜贯长空,低压如坠。
首联写景阔大形象,给后文渲染了背景。

二联便是细节描写,月光下,水面粼粼波光,马行走在岸边,将月光都踏碎了,也冲破了夜的宁静。
这首诗写得安谧,唯美,画面感极强,读来清冷寂寥,别有神趣。

16.惜花

昨朝花恰好,今日花已老。

借问爱花人,落花扫不扫。

这首诗,初读平淡,细读却意味深长,其作者是清朝李经垓。
李经垓多才多艺,琴棋字画皆入妙品。
他事母极孝,为此绝意仕途,筑“艳雪居”,种药读书,以守其志。

墨客对节序变革非常敏感,故多伤春惜花之诗,此诗也不例外。
“昨朝”,“今日”对举,突出花红易朽迈之匆匆,也更增作者惜花之情。

但是,对爱花人而言,落花却极难处理。
不打扫,则落花四处飘零,无所依归;打扫吧,落花又与泥土殽杂,玷污了花朵的清洁之质,如此两难,怎不让墨客纠结抵牾?

亲爱的诗友,你如果爱花的话,面对落花是扫还是不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