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的我,第一次阔别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在全新的学校,当然想家啊。
后来,姐姐见告我说,母亲在家想我想得厉害,多次偷偷地掉眼泪。
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手机,不能视频,连电话都没有遍及,只能靠写信。

就这样,一张八分钱的邮票,缓解了我想家之苦,也成了和其他同学们沟通友情的桥梁。

当时,我们宿舍有八个人,都是淳厚友好的兄弟,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家书可以不看,同学的来信必须公布与众,尤其是女同学的信,大家都要传阅、评论一番才行。

我初中的同位是一位女同学,小学五年我俩一贯是同位,我给她写信,她也给我回了信,宿舍的兄弟们看了之后就起哄,说她是我女朋友。
那个时期,人们思想守旧,十五岁的孩子懂个啥女朋友啊。

一行手札千行泪六首思亲手札的著名唐诗家信抵万金

后来她家搬到了市里,她上的是高中,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几封信后,就逐步地没有了联系。
三年后毕业,我分配了事情,经由一年的见习期,转正定级后不久,由于表现还算不错,被上级机关调了过去。

缘分,什么是缘分?我的理解便是:统统都是老天注定,统统都是老天自有安排。
人,只能在老天爷安排的框架内尽情施展自己。

一次,在公交车上,我们恰巧相遇了。
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迎刃而解、自然而然地我们俩恋爱了,都是初恋,所有美好的第一次,都是彼此分享,一贯到现在。
要想分开,恐怕就要像《百家姓》里所说的,周吴(无)郑王(亡)了,妻姓郑,我姓周。

到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住,1977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排位,当我们在同位上坐下时,她朝我的灿然一笑,深深地刻进我的骨子里,那张残酷的笑脸,温馨美好、经久弥新。

我们的信,现在还保留着,三十六年了,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便是我自己想家的书信情形,上世纪八十年代尚且如此,那么,以前通讯相对不发达的古人,阔别家乡,思念亲人的他们,与家人的书信联系又会如何呢?

让我们来一次千年穿越,回到魂牵梦绕的盛世大唐,那个令人自满的诗歌高峰朝代,通过六位墨客,他们著名的六首唐诗,来理解那时候人们思亲的书信情形。

第一位出场的必须是伟大的墨客杜甫啊,这是真正值得顶礼膜拜的偶像。
他既是诗圣,又是诗史,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形,也记录他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情仇。
请欣赏他的名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

山河依旧首都却沦陷了,

春天的长安城荒草丛生。

想家时瞥见花开就堕泪,

离去家人鸟鸣让我惊心。

战火硝烟永劫没有停息,

家人书信宝贵能值万金。

忧国想家只能一直搔头,

甚至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仲春,安禄山举兵造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杜甫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落(今陕西富县境),听说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李亨(唐肃宗)已经在灵武(今甘肃省)登基,杜甫心忧天下,便独身只身前去投奔。
不想途中被叛军俘获,把他押解到沦陷后的长安。

在长安,杜甫看到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繁华的长安城变成一片废墟,城内荒草丛生。
作为俘虏,杜甫没有自由,得不到外界的资讯,贰心忧国家,担心家人,忧闷的他只能一直地挠头,冥思苦想逃脱的办法。
这时候,如果杜甫收到一封报安然的家书,那真是代价万金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杜甫《春望》中的千古名句。
一封家书,满载着家人的骨肉情深,娓娓道来,见信犹如家人见面,因此,家书特殊宝贵,价值千金。

身在东都洛阳,高居水部员外郎的著名墨客张籍,是杜甫的头号铁粉,迷杜老迷得不要不要的(稍后再说),当他看到杜甫的“家书抵万金。
”深受冲动,亲爱的甫哥,You Raise Me Up(你又鼓励了我啊),张籍一激动,英语都冒出来了。
现在已经是秋日了,我也得赶紧写封信见告安徽老家的亲人,别让他们担心,也得让他们给我复书,好让我放心: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

洛阳城又开始刮起了阵阵秋风,

想写信见告家人我的苦处重重。

写得匆忙担心还有没想到之处,

信使出发之前再次打开了信封。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曾担当过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务,所往后世称他为“张水部”、“张司业”。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等。

张籍的这首《秋思》,措辞平淡、自然,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唯恐家书说不尽,于是封了又拆,拆了再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独在异域为异客”的人,对付家乡亲人们深切、朴拙的思念。
这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也是对根的无限留恋。

这首诗有一个典故,“见秋风”: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就思念起身乡吴中的名吃鲜美的鲈鱼脍,他说道:“人生最宝贵的便是舒适,哪能离家千里,为求当官呢?”(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说完,这位老兄很洒脱地撂挑子不干,回老家享受美食了。
魏晋绅士的风姿,可见一斑啊。

张籍迷杜甫到什么程度呢?唐朝的冯贽在《云仙散录》中有一个有趣的记载:张籍由于非常迷恋杜甫的诗歌,自己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抄在纸上,然后一张一张地烧掉,接着把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匙。

有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奇怪,就不解地问道:“老兄,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笑着洋洋得意地说:“我这样吃了甫哥的诗,肚子里就有货,就能写出和甫哥一样的好诗了!

张籍在东都洛阳有专门的信使送信,可是,其余一位著名的边塞墨客岑参,他就惨了,他在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那是前哨沙场啊,哪有信使送信。
二年多了,家里音信皆无,把岑参急得上火啊,口舌成疮。

好不容易碰着一位准备去京城申报请示军情的军官,赶紧利用权益,拦下人家: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宅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立时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安然。

诗意:

东望家乡长安,路途远又长,

泪湿双袖,还在不断地流淌。

在立时与你相遇,没有纸笔,

烦请见告家人,我无恙安康。

来不及写信了,麻烦老弟到了京城,给我家人报个安然吧,让他们放心。
回来请你用饭,不吃牛羊肉了,那玩意吃多了上火,我请你吃大餐:胡虏肉。

这首诗,岑参用不加雕琢的朴实措辞,写出了流落在外的游子思亲念家的真实感想熏染,情真意切,动听至深,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能够使我们感同身受,千百年来,这首诗给岑参涨粉无数。

岑参作为边塞诗大家,他的诗雄浑刚强,浪漫瑰丽,催人奋进,还描述了他乡风采,本来我想去新疆转转,看了他的诗,省下旅游的用度了。

说一个他的典故吧,赤亭教子:

752年的一天,岑参在西域做判官,在经由赤亭时,创造一个聪明伶俐的回鹘(当地少数民族)放羊娃。
他曾在恶劣景象中救过十几个唐朝士兵。

这个孩子的父亲知道岑参的大名,就带着孩子找到岑参,见告岑参,他本是书喷鼻香门第,以前住在漠北草原,后来到了西域,希望岑参能这个孩子为义子。

岑参很喜好他,以为在西域,正须要懂得别的措辞的人才,把这个孩子培养一下,做个翻译还是可以的。
于是,岑参就收下了义子,给他取名为岑鹘。

在岑参的精心栽培下,岑鹘精通汉语、回鹘语,写得一手好诗。
后来,岑鹘为大唐培养了很多精通多种措辞的翻译人才。

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教诲子孙族人。
当回鹘首领仆固俊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后,岑鹘的很多子孙就成为了官员。

岑参慧眼识珠,创造、培养了岑鹘这个少数民族人才,为唐朝的边陲奇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眼里不仅有自己的小家,更是有超前的祖国大家不雅观念啊!

信写好了,也发出去了,家人就肯定能收到吗?不一定啊,可怜的墨客李中,他写的信家人竟然没有收到,伤心无奈之下,李中写信给:

《钟陵禁烟寄从弟》

唐: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

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

忍听薄暮杜宇啼。

诗意:

夕阳西下柳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

独自外出踏青,草长得青翠茂盛。

寄给亲戚朋友的书信竟没有收到,

思乡的我怎么忍心听杜鹃的号泣。

唐朝期间,寒食节的习俗是禁止烟火,人们外出祭祖、踏青。
李中的老家是九江,人在铜陵(今江西南昌)任职。
寒食节他一个人外出踏青,听到杜鹃鸟“子规、子规”的悲鸣,李中遐想到自己有家不能回,祖坟无法祭,书信收不到,他不禁悲从中来,连杜鹃鸟的号泣都不忍心听了。

李中为什么不忍心听杜宇啼呢?这里面也有一个典故:杜鹃啼血,相传很古时期,杜宇在蜀国称帝,号称望帝,他勤政爱民,很受百姓爱戴。
后来他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臣子,退隐西山,去世后化为杜鹃鸟,也叫子规、布谷鸟,这种鸟啼声悲哀悲惨,后人在思亲念家时常用到这个典故。

李中的家人可惜没有收到信,女墨客陈玉兰幸运地收到了丈夫王驾从边关的来信,她思夫心切,赶紧复书:

《寄外征衣》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诗意:

夫君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

寒冷的西风吹来,我为你而担忧。

我给你写信,泪水湿透了字每行,

寒气来到,寄的寒衣你收到没有?

女民气思严密,在思念丈夫,担忧他安全的同时,想到寒冬要来了,赶紧做了御寒的衣服,含泪写了复书,一并寄给了丈夫。

想问问王驾,娶得这样贤惠又富有才华的好妻子,好军嫂,你幸运不?冲动不?

诗佛王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妻子是刘氏,在陪伴王维渡过十年的美好光阴后,依依不舍的撒手人寰。
夫妻情深,王维深爱着自己的亡妻,从此,王维一贯没有续弦,孤居30年。
他禁肉食,绝彩衣,过着青灯古佛的禅僧生活。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诗意:

师长西席是刚从我的家乡来,

该当理解我家乡的情形。

我家雕刻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安史之乱后,王维在孟津隐居,朋友从家乡来看望他,王维大喜过望,急忙讯问:快见告我,你来的时候,我在窗前为妻子种的那株腊梅花开放了吗?这首诗清新自然,诗短而意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示出王维高超的艺术手腕。

王维身居三品高官,他的书法、绘画冠绝当时,也是价值千金啊,真正的有权不差钱。
人家还是豪门大户出身,家有历史秘闻。
关键是人还长得玉树临风、漂亮帅气,玉真公主一见爱慕,惊为美男。
想嫁给他的人,不是用连排来计数啊。
但是王维对亡妻心有所属,情有所归,念念不忘。
诗佛不愧是诗佛,真男子汉大丈夫也。

就问问你,这样的人,你服不服?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已经写了好几篇王维的文章了。

以上六首关于思乡念亲书信的著名唐诗,末了王维的那首有点牵强,是由于上一首写了一位好妻子,男女平等嘛,就选了王维这位痴情丈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一封家书抵万金。
朋友们,爱自己的家人吧,爱自己的家乡吧,多和家人联系,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