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找到你在阴郁中探求的东西

而火柴已经烧到你的手指

疼痛让你忘却遗失落了什么

——《一种生活》亨利克·诺德布兰德

李白夜坐吟冬天寒夜漫长若何才能等到天亮丨周末读诗

撰文 | 三书

冬夜夜寒觉夜长

清 程士镰《冬山雪居图》

《夜坐吟》

(唐)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号泣。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夜坐吟》,乐府古题,始自鲍照,其《代夜坐吟》曰:“冬夜沈沈夜坐吟。
含声未发已知心。
霜入幕,风姿林。
朱灯灭,朱颜寻。
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

李白诗本于此,袭其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之旨,写法亦三、七言交替,缓匆匆抑扬,所不同者,鲍照诗一韵到底,句式仅一变,李白诗韵凡四变,句式三变,读来更觉步步折进,有奔踏之势。

李白诗是对鲍照诗的再创作。
“冬夜沈沈夜坐吟”,这已是佳句,李白首句变成“冬夜夜寒觉夜长”,三个“夜”字,节奏更觉抑扬,也强化了冬夜的凝滞感。

下面三句,是李白增加的场景,由本题诗的男性视角,转换为女性视角:“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号泣。
”北堂是个寒冷的地方,北本身便是个寒冷的方向,《诗经》里咏孤独绝望,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又如“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是夏天,北窗下很风凉。

北堂在这里,暗指妇人住所,古代房半以北为堂,室家所居之地。
冬夜夜寒觉夜长,独坐北堂,不知夜如何其,天彷佛不会亮了,韶光被寒冷凝固,可以听见井底结冰,月入幽闺的声响,险些是固体的月光。
铜制灯盏,幽光凝止,她坐在这里,坐得太久,乃至变成冬夜嘴上的一个词。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这些句子三换韵,换韵即换意,我们读时可依韵停顿。
三字句匆匆弦急转,凄悲惨切,声悲气咽,末了忽然:“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反写一笔,比鲍照的“万曲不关心”,尤为冲动大方横绝。

夜坐吟的主题,一贯在古典墨客的写作中延续,苏轼《临江仙》即借此,为朋友徐君猷的侍女胜之写了一首词。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
青缸闪动照号泣。
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
情声两尽莫相违。
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徐君猷即将离开黄州,苏轼代胜之赋词为别,摹写惜别前夜,胜之的歌声以及她的伤心。

显而易见,这首词脱胎于李白的《夜坐吟》,似曾相识的句子,大概是代人抒怀之故,读起来平淡乏力,话说得太尽,欠缺回味。
首句“冬夜夜寒冰合井”,是个照搬来的阐述,李白的“冬夜夜寒觉夜长”,则直击民气。
论辞气与节奏,苏轼词也远不如李白诗的朴素朴拙。

恼得梅花睡不成

清 髡残《山水四景之冬》(局部)

《南乡子·冬夜》

(宋)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

喷鼻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

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

起看清冰满玉瓶。

黄升是南宋著名的词选家,生卒年不详,号花庵词客,不事科举,逃亡林泉,性喜吟咏,编有《绝妙词选》二十卷,为宋人词选之善本,后世称为《花庵词选》。

是夜,词人乍醒,万籁无声,天下彷佛不存在了,只剩下无边的寂静。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冰又硬,“衾铁稜稜近五更”,衾铁,想起杜甫的茅屋秋雨夜,“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那才入深秋,现在是冬夜,布衾寒冷与铁无异。

词人醒了好一下子,床上太冷,若何才能熬到天明?吟诗。
诗可以兴、不雅观、群、怨,可以镇静,也可以取暖和。
心情太好,心情太不好,都不是写诗的时候,热闹过后,大寂寞,或像此刻,夜阑人静,不知如何是好,或更有诗的不雅观照。

“喷鼻香断灯昏吟未稳”,吟是古人写诗的办法,诗写好草稿,或得一句,须在口中反复吟咏,如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看看词句韵律觉得对不对。
这是苦吟,但亦有味,诗成,跌宕自喜。
此时房里,炉喷鼻香将断,残灯如豆,天明前的至暗时候,彷佛从个中正出身出一首诗。

“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为什么是只有?“只有”的语气,传达出无法言说的心情,陋室灯昏,被冷喷鼻香断,表面皎洁通亮,明月霜华,自成一个天下,相伴相映,室内更觉晦暗。

他想到了梅花。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不说人恼,却说花恼,也是无理得有趣。
夜寒凝,月下梅花,怕也清梦难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
”虽然一厢宁愿,但不妨假想与梅为心腹,惺惺相惜,空幻意境,确有真情。

末了更痴,“起看清冰满玉瓶”,想象一位隐士,不顾寒冷,披衣起身,下床去看梅花。
梅花若何,他偏又按下不提,单道:“清冰满玉瓶”,梅大概凌霜犹放,大概冻僵,尽由我们自己去想。

平明走立时村落桥

南宋 马麟《暮雪寒禽图》

《冬夜送人》

(唐)贾岛

平明走立时村落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平明,古人诗文中常用到这个词,如“平明寻白羽”、“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十二时辰的寅时,即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又称平旦、昧旦、黎明,相称于凌晨三点到五点。

天刚蒙蒙亮,一个人就要走了。
平明送客,我没经历过,但有几次凌晨四点旁边去机场。
某次住在山里,出门下楼,明月在天,薄雾弥漫,山上虫鸣如沸,如果不是要出远门,和楼里的人一样,我也就睡过去了,不知道表面竟有这么好的夜晚。
忽然很舍不得走,希望出租车晚点来,可是它立即就来了,车灯照得民气惊,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房屋、道路、河流、远山,天下仿佛最初的朦胧,这时对自身十分迷茫,并非没有目的地,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逃离,总是在探求什么。

贾岛的诗题“冬夜送人”,虽然诗里是说平明,但由于在冬天,平明时分,天还很黑,夜尚未尽,故曰冬夜。
“平明走立时村落桥”,凌晨出发,入夜路滑,走立时村落桥,尤其要小心,这句彷佛可以瞥见,马的眼睛温良晶亮,马鼻喷出热气,彷佛还听见马嘶人语,四野寂静,格外生动。

试想如果是现在,开车经由村落桥,不过一霎时,来不及看清那小桥,车门紧闭空调送暖,也不会觉得到什么是平明。
为了速率与安逸,我们就这样把自身与天地万物区隔开来,险些成了绝缘体。

温庭筠《商山早行》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同样,也是冬日早行,马颈响着铃铛,墨客经由板桥,听见鸡叫,瞥见自己客行山野,足迹印在白霜上,他不埋怨,也不言愁,但我们读这两句诗,便觉道路辛劳,羁愁浓重。

贾岛是在送行,大约就在桥上作别,伫立了一下子,溪里残雪犹在,梅花飘落雪上。
“花落梅溪雪未消”,此是墨客桥上所见,梅花与溪雪,面前景致,皆成离情。

我还是没有学会离去,可能这生平也不会,不但不会,近年比从前更怕离去。
从前离去时,亦起一瞬永别之感,但总觉日子长长的,见面的机会还很多。
如今知道了,每次见面都可能是末了一壁,天下这么大,大家这么忙,韶光那么快,十年二十年,倏忽不见。
大概再见,纵然有缘再见,也已经如隔众人。

纵然在唐代,天下小,人口少,光阴慢,杜甫与卫八,两个少年时的好友,也是一别二十年,杜甫见面便感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那个夜晚真是难忘,他们话契阔,叙别情,倒不是说了些什么,而是久别相逢的悲喜交集,都以为面前的故友,在烛光下亦真亦幻,和他们在一起的,除了卫八的儿女家人,还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匆匆一宿,明天将来诰日又将离去,杜甫在诗里已经预知:“嫡隔山峰,世事两茫茫。

不能说哪个时令送别不难过,若要比较,也只可说哪个时令没那么难过。
春,夏,秋,冬,没有第五个时令可供挑选。
春水方绿,春草方生,春天岂是远行时?秋风萧瑟,黄叶乱飞,更那堪离愁别绪?大概夏天随意马虎些,景象热,昼永夜短,夜晚没那么黑,没那么冷。
冬天呢,天下一片荒凉,谁还在表面流浪。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天逐渐大亮,日色愁荒,楚山无限,横亘面前,天涯道路,离人已去,消逝在寒冷的风景里。

直觉式的生命感知

还古诗本真面孔

“周末读诗”第二辑

《春山多胜事》

《春山多胜事:四季读诗》

作者:三书

版本: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23年4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三书;编辑:张进;校正:卢茜。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