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心裁声,惟闻女嗟叹。

记得诗歌这个开头很故意思,写花木兰在家织布,那个唧唧的声音便是织布穿梭的响声。
花木兰为什么嗟叹呢?便是官府要她的父亲上前哨去打仗,花木兰正在发愁,年迈的父亲哪里受得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杜牧花木兰诗女乐扮男装替父从军弯弓交战作男儿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

结果花木兰一片孝心,代父从军。
这一段便是写花木兰在边关前哨打仗,那里离家乡有万里之遥。
西北边陲景象寒冷,身上的铠甲更是冰凉,都冒着寒光。

花木兰真是不随意马虎,既要冲锋杀敌,还要遮盖自己女性的身份。
为什么要遮盖呢?由于过去人们讲迷信,认为女子对战役不吉利,暴露身份肯定要被处去世。

不但是自己有欺君之罪,而且她的顶替不算数,她的年迈父亲还要重新上前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沙场上残酷无情,人们是九去世生平。
很幸运的是花木兰杀敌立功,胜利凯旋时皇上照功行赏,赏赐她在朝廷上当官任职。

但是花木兰没有赞许,她要回家孝敬父母。
上面这一段便是她回家时脱下军装,换上从前的女儿装,并装扮打扮的环境。

这个时候她扮装出来,送她回家的差错战友大吃一惊。
一起并肩作战十二年的老战友,原来还是一个女儿家。

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个嘉话,流传的版本大概多。
不但韶光朝代不同,而且她的出生地也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北方鲜卑人,也有说是河南商丘人,还有说是湖北黄冈人。
至于说花木兰祠庙那就更多了。

花木兰有一座寺庙就在武汉黄陂的木兰山上,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曾经凭吊木兰庙,并写下一首诗歌。

《题木兰庙》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花木兰是闺中女儿,现在却像男子一样年夜胆,在前哨弯弓杀敌,冲锋陷阵。
三更半夜的时候,她在梦里也像过去在家一样,给自己画眉扮装。

她不是不惦记家乡及父母亲人,她曾经多次到拂云堆去祭拜明妃王昭君。
一想到昭君和番给边疆和平所做的贡献,就有了杀敌报国的勇气。

杜牧这首诗短小精悍,四句诗表现了花木兰的聪明聪慧和年夜胆顽强,赞颂了她既孝顺父母、又杀敌报国的忠孝两全的崇高品质。

诗中捉住紧张特色来刻画人物形象。
弯弓征战,是写一个军人的阳刚之气。
梦里画眉,又还原了她一个深闺女子的本色。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女英雄,她以代父从军守卫边陲击败外部侵略而有名天下,唐代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到处都设有祠庙纪念她的功绩。

花木兰的故事还被人们写成诗歌、戏剧、小说,现在还改编成电影电视广为流传。
杜牧当时亲自前往寺庙凭吊,并写诗纪念,也是表现了他对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崇敬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