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在皇位上坐了25年,却给北宋带来了深重的灾害。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艺术上的一代宗师,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宋徽宗都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字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在宋徽宗浩瀚的字画作品中,有一幅作品因画中人物是谁而一贯被人议论纷纭,那便是《听琴图》。
《听琴图》以1人弹琴、3人听琴为主题,上首有宋徽宗亲题瘦金体“听琴图”3个字,尾部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4字压款,并且有“御书”朱文印。此外,还有北宋著名奸相蔡京的28字题诗一首。
在这幅画中,除了侍立一旁的童子,其余3人到底是谁,这格外值得关注。
一、操琴者
在画中,居中坐在石墩上的弹琴的,正是此画的主人公。他一副羽士打扮,微微低着头,双手置于琴上,轻轻抚弄着琴弦。
在他的背后,是一株如华盖一样平常的松树,松下有几根翠竹,摇荡多枝。不远处,是一个小小的木几,上面摆了一个喷鼻香炉,炉烟袅袅。
在羽士的对面,是一块玲珑小巧的山石,上有古鼎一个,中间插有花枝一束。
这个羽士是谁,是此画的第一疑点。
从构图来看,他是绝对的核心。但在一个如此崇高的园林之中,两旁坐着还是身着官服的高等文职官员。从羽士的身份上来看,这显然是不得当的。
唯一合理的阐明是,这个羽士的身份实在太过分外,他很可能便是宋徽宗赵佶本人,缘故原由有三:
1、宋徽宗崇奉玄门。一方面,他本人迷信玄门,乃至被鼓吹为是“神霄玉清上帝之子”下凡。
另一方面,宋徽宗十分崇拜各地的名羽士,乃至曾约请温州道人林灵素到宫里来为自己讲道。
林灵素也不是吃干饭的,看到宋徽宗好这口,干脆给他上了一个尊号——“教主道君天子”,而宋徽宗也欣然接管之。
以是,宋徽宗在画里把自己描述成了一个道人,这绝不奇怪。
2、画中的羽士与《历代帝王像》中的宋徽宗非常相似。
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代帝王像》,是研究古代帝王真实肖像的最有力证据。
如果拿《听琴图》中的羽士与《历代帝王像》的宋徽宗做比拟,会创造二者非常相似,切实其实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3、画中一些植物、器物的有讲究。虽然画中没有明确标注这羽士便是天子,但其身边的一些植物、器物却在强烈暗示着他的崇高身份。
比如,羽士身后的松树,长得犹如天子的华盖一样平常。
再比如,在羽士对面的下首,有一花盆。虽然它们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一件代价令媛。
这花盆是大名鼎鼎的钧瓷,其烧造难度极大,乃至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由于当时钧瓷的烧造历史极短,合格成品极少,因此它们每每是一旦烧造诣被送往皇宫,成为帝王专用。
对付瓷器爱好者来说,别说是完全的钧瓷成品,便是一片真正的北宋官窑钧瓷瓷片也极难堪得。
再有一个是古琴,宋徽宗除了长于书法绘画,还痴迷于古琴艺术。有史料记载,宋徽宗曾经在汴京皇宫内设立“百琴堂”,专门用来搜集天下各色名琴。
综合以上缘故原由,画中操琴的羽士,非宋徽宗本人莫属。那么问题来了,能够坐在宋徽宗的旁边手,听天子操琴的2个大臣,又分别是谁呢?
二、“知音”是谁?
《听琴图》中,听琴者有3人,除了那1名童子,便是身穿官服的2个大臣。
个中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纱帽。他一手反支着石墩,一手则手持画扇,按在膝盖上。从神色来看,他已经完备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而无法自拔。
其余一位,身穿绿袍,同样头戴纱帽。他拱动手,端坐在座位上,彷佛是被琴声打动了影象的闸门,正在那里若有所思,浮想联翩。
由于蔡京曾经在《听琴图》上写了一段28字的七绝,以是,许多人认为那个身穿红袍、持扇陶醉于琴声中者,正是蔡京本人。
而那个身穿绿袍者,则是与蔡京同为“北宋六贼”之一的王黼。
由于一部《水浒传》,大众对蔡京比较熟习,而对王黼则较为陌生。
王黼与蔡京一样,同是宋徽宗的宠臣。但论及升官速率,蔡京完备无法望其项背。
王黼曾经连跳八级,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官,直接跃迁为右宰相,一时冲破了北宋开国以来的升官记录。
可是,王黼的升官速率,与他的口碑其不相称。他曾经公然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乃至还标有定价:“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
后来,王黼参与用重金从金国手里买回燕云十六州。但是,他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处自夸功劳彪炳千秋。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听琴图》中的这三位主角,都没有得到善终。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押往东北,末了客去世五国城;蔡京虽然有幸去世于靖康之变头一年,但却是饿去世在了流放的途中;而王黼最惨,他先是被宋钦宗流放永州,后来因名声实在太臭,竟被其对手斩杀之。
《听琴图》是难得的艺术佳作,又由于其所描述的人物拥有十分分外的命运,更显得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