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坠落到世间的天使

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唐代墨客贺知章是一位状元,他的仕途比较平稳,基本上没有罢官,贬谪的经历。
因此,他一贯在京城做官,很少还乡。
当他老了,辞职还乡时,是家乡的儿童,第一韶光接管了“无官一身轻”的他。
这种微渺的觉得,他写在了这首《还乡偶书二首·其二》中: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十首儿童诗词无邪活泼充满童趣涉及孩子每一个可爱侧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墨客“幼年离家老大回”,家乡的儿童对他是“相见不相识”,那是自然的。
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孩子们激情亲切,不光滑油滑的特点。
对一个“不相识”的人,他们也是“笑问”,是孩子们特有的激情亲切。

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表达出的是墨客对家乡的腼腆之情,多少年了,多大官了,也没有对家乡有过帮助。
而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墨客现在无官了,如果是光滑油滑的成人,大体该当不会理会他了。
但儿童不光滑油滑,依然会跟他打呼唤,问他来自何处。

同样是天真浪漫,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让我们想起“桃花依旧笑东风”,对方都是那么美好,但墨客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2. 儿童赌罢榆钱去,散乱东风漫不收,道潜

孩子的天下,充满了天真浪漫。
万事万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是一种可爱的游戏。
他们不世俗,不沉迷于物质天下,而是沉醉于精神天下。
这首宋代诗僧道潜的《春晚·其一》,便展现了一个唯美的儿童天下:

叠颖丛条翠欲流,午阴浓处听鸣鸠。

儿童赌罢榆钱去,散乱东风漫不收。

儿童赌罢榆钱去,散乱东风漫不收

“儿童赌罢榆钱去,散乱东风漫不收”,成人间界的“赌”,是想不劳而获,这是人间最丑恶的征象之一。
而孩子的“赌”,便是游戏,万物皆可以成为道具。

孩子们以“榆钱”为赌资,玩完了赌博游戏,一哄而散,只留下了满地的榆钱,散乱一遍,就连东风都不要了。

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我们以纸张做过赌资,以玻璃球做过赌资,虽然只是我们浩瀚游戏中的一种,但是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至今都是一种美好的回顾。

一句,“儿童赌罢榆钱去,散乱东风漫不收”,既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特点,也表达了墨客对孩子们的喜好之情!

3. 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蒋九成

小孩便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做任何俏丽的画卷。
孩子可以激情亲切似火,可以天真浪漫,还可以是勤恳爱学。
特殊是屯子的小孩,很早就开始帮家里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这首宋代墨客蒋九成的《田家》,笔下便是勤恳爱学的田舍孩子:

雨笠烟蓑是我家,不谈风月话桑麻。

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

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

“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喜看”,是一种欣喜的不雅观看。
大人是忙里偷闲,在茅檐下小立一会,却惊喜的看到孩子们竟然在像模像样的学习起种瓜来了。

同样的场景,南宋墨客范成大在《四季田园杂兴》中也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子还太小,不能参与种田和织布的农业活动,但也开始在桑树下,学起种瓜来。

总之,孩子是朴实的,也是勤恳的,更是好学的。

4.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

儿童的天真浪漫,在大人的天下里,有时候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他们会追逐泡泡,玩得不亦乐乎。
而在古代没有泡泡枪之类的玩具,但暮春时节的柳花飞舞,跟泡泡是很像的,这给了古代儿童极大的乐趣。
南宋墨客杨万里在《闲居初夏昼寝起二绝句·其一》中写道: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儿童捉柳花”,在大人眼里,固然是十分不解。
但墨客也睡得晕晕乎乎的,居然闲看起了儿童捉柳花。

儿童有儿童的乐趣,大人有时候无法理解。
但大人的所作所为,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

同样是杨万里,他在《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一》中,有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追黄蝶”的乐趣,实在跟“捉柳花”,但在大人眼里,要好理解得多。

5. 儿童拾鳗鳝,争著柳枝穿,方回

童谣《捉泥鳅》被称为一代神曲,被誉为成人最爱听的童谣。
实在,大家爱听这首神曲,是由于它让我们回顾起小时候捉泥鳅的环境,屯子里出来的小孩,有几个没捉过泥鳅呢?而抓鱼,也是屯子孩子最喜好的游戏,没有之一。
这首宋末元初墨客方回的《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二》,就让我们沉浸在“捉鱼”的回顾杀之中:

波浪冒原田,群鱼不自全。

返常真足怪,行险绝堪怜。

骤作乘时快,遄成失落势颠。

儿童拾鳗鳝,争著柳枝穿。

儿童拾鳗鳝,争著柳枝穿

“波浪冒原田,群鱼不自全”,一样平常抓鱼活动,都发生在春末夏初,大水泛滥的期间。
这时候,是“大河涨水,小河漫”,池塘、农田、水渠都是水漫金山。
由于鱼儿有洄游的特性,以是,就会随着水流四处游动。

“儿童拾鳗鳝,争著柳枝穿”,这时候,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抓鱼的,钓鳝的,都有。
抓得了渔获,用柳枝穿起来,像士兵们从沙场上胜利归来的战利品一样。

以前,屯子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吃鱼也不是平常事。
以是,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抓鱼,既有游戏的乐趣,又有渔获,回家就能享受鲜鱼的美味。

这,至今让我们念念不忘!

6. 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屯子的孩子,特殊喜好抓小动物游戏。
比如,夏天纵然景象酷热,但孩子们抓知了依然是乐此不疲。
而且这些游戏特殊好,特殊磨练人的耐心和细心,是非常好的游戏。
这首宋代墨客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描写的是孩子们抓匆匆织的环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为了抓匆匆织,孩子们必须在深夜不睡,挑着一盏油灯,在篱落处找匆匆织,抓匆匆织,特殊须要细心和耐心。

清代墨客袁枚在《所见》中,就描写了孩子抓知了的情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必须悄悄静,不能惊动了蝉,不然就飞走了。

所有的这些诗词中,关注于游戏的孩子,实在是太可爱啦!

7.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汪楫

这首清代墨客汪楫的《田间》,对孩子的想象,就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的臆想罢了。
很多成人以为孩子不懂的事情,实在孩子已经懂了。
比如说,对春天的感想熏染,孩子的觉得是非常灵敏的,当很多大人还龟缩在室内时,孩子们已经穿上单衣,在野外里撒欢了:

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这个纯粹是墨客臆想,儿童对春很敏感,“儿童不解春何在”是不存在的。
“只向游人多处行”,只是孩子们喜好热闹罢了。

相同的意象,南宋墨客杨万里在《送客归至郡圃残雪销尽》中写道,“儿童道是雪犹在,笑指梅花作雪花”,这估计是墨客在赞颂梅花的洁白,可以跟雪花媲美罢了。
却故意杜撰孩子不认识梅花,把它们当作了雪花。

一句话,我们永久不要以成人的心态,去揣摩孩子的生理,不然,就让人贻笑大方了。

8.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余庠

屯子的孩子,除了大部分韶光的游戏乐趣,还是要承担一定程度的生产活动的。
最常见的生产活动是放牛,放牛的事情,其特点是事情韶光长,事情内容也比较单调,紧张是照看牧牛。
这时候,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惰性,比如睡觉啊、不管牛自己玩耍啊。
这首明代墨客余庠的《梅城杂咏·其四》,就展现了这种放牛的情景: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这也不能完备怪孩子,所谓“春困夏乏”,成人也免不了。
这“茸茸青草暖生烟”的时节,正是随意马虎犯困的时候。
一个“黄发儿童”,解释孩子比较小,“著地眠”也就可以理解了。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好在屯子里,牛一样平常不会丢了,都能找得到。
这回孩子睡得比较久,一贯找过了旭日的山坡,找到水边,才找到牛犊。

宋代墨客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一诗中,也描写过这样的场景,“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牛儿已经吃了很远了,但放牛的人儿还没醒来呢!

9.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陶梦桂

孩子的天下,是一片纯净的天下,这里没有蝇营狗苟,没有尔虞我诈。
比拟成人间界,就完备不一样了。
宋代墨客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落,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但这首诗太直白,远远没有南宋墨客陶梦桂的这首《感怀五首·其三》的意味深长:

佐岳归来得自若,依然服色似芙蕖。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

“依然服色似芙蕖”,墨客身着的衣服是一片荷花色,就像一位渔翁似的。
以是,“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孩子就很天真的问道,您去钓鱼了吗?怎么腰下没有看到装鱼的鱼篓呢?

孩子太天真了,以为所有的像渔夫一样的人,都是为了钓鱼。
实在,都是钓鱼,但很多人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钓鱼身上。
比如,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公钓鱼,愿者中计”,就根本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君王。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成人的天下,实在是太繁芜。
只有儿童的天下,才是那么纯挚,那么天真浪漫!

10.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儿童的天下,实在因此游戏为主。
以是,现在的责任教诲阶段的减负是对的。
如果只是在学校的教室韶光减少了,放学回来了,都是作业,或者须要上辅导班,这种所谓的“减负”就没有什么浸染。
清代墨客高鼎的这首《村落居》中描写的儿童状态是最好的: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早早就散学了,而且他们也早早就回来了;正趁着东风劲吹,忙着放纸鸢,尽情的游戏。

这首诗见告我们,要想“减负”,首先要减少教室韶光,让孩子早点放学;其次,要减少家庭作业,让孩子有韶光玩;末了,还要减少课外辅导。
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减负。

希望我们又能看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快景象!

儿童散学归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