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现实主义诗歌里,白居易仿佛一个镇静的察看犹豫者,理性地用笔墨书写现实。
《秦中吟》中的一首《买花》,颇具代表性。

当时代的贫富悬殊,下层老百姓的苦难挣扎,在这首诗里被白居易现实地写了出来。

白居易画像

买花·白居易

读白居易买花听老农一声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大家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车马鼓噪,又到了一年一度牡丹盛开的时令,京城的名门大户此时也倾巢而出,相随前去买花。

前四句写京城牡丹盛开时,名门贵族们争相出门买花的盛况。
刘禹锡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果真是,“动京城”。

牡丹花

接着,写牡丹花代价几何。
墨客说,牡丹花的价钱是没有恒定的,得根据花的品种而定。
有的牡丹枝繁叶茂,鲜艳欲滴,仅小小的一束花,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

牡丹如此身价,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上面盖着帷幕加以庇护,阁下编织竹篱以相护,不仅费力浇水,还辅之以肥沃的泥土,这使得牡丹移来花的颜色仍像从前一样平常鲜艳。

“家家习为俗,大家迷不悟”,墨客在这里对买花做了一个总结:家家都习以为常,大家沉迷个中。

牡丹花

就在这茫茫的买花人海之中,墨客溘然将目光放在了一位扞格难入的老者身上。
他该当是在有时之间来到买花的地方。

这位老农看着众人买花,低着头发出一声长长的嗟叹,这声嗟叹夹杂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为什么。

老农感叹的是什么?墨客在此对诗歌作了触目惊心的扫尾: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称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

诗到此,戛然而止。

牡丹花

诗中,白居易用了相称长的笔墨来描写长安街头人们买花的盛况,牡丹的代价以及人们对牡丹的喜好与呵护,直到末了才笔锋一转,给了低头嗟叹的老农一个特写。

但正所谓,没有比拟就没有侵害。

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几重比拟:

一是前文名门大户倾巢而出买花的热闹,与后文有时到此的老农孤单嗟叹的比拟;

二是前文贵族们对牡丹极尽心力的呵护,与老农为赋税奔波的比拟;

三是前文沉迷于牡丹纵然如此物价却习以为常的贵族,与后文数以无数计为一年的赋税而愁苦的老农们的比拟;

四是贵族眼中的一丛牡丹花的代价,与贫苦人家赋税的比拟。

牡丹实在什么都不知道

墨客用看似平凡的笔墨戳穿了他所在的时期贫富不均的征象,以及下层百姓在繁重的赋税下苦苦挣扎的困难。

这低头嗟叹的农夫,在白居易的诗中并非唯一一个。
在《卖炭翁》中,他是那个“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者,也是《不雅观刈麦》中“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贫穷妇人。

看买花的老农彷佛没有卖炭翁那么“苦大仇深”,彷佛也没有只能抱着孩子拾麦穗的贫妇人苦难,可这一声看似轻描淡写的嗟叹,却砸在了所有读墨客的心头。

牡丹花

白居易或许没有跟百姓一起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不像很多墨客那般用自己的生活、生命进程来实践诗歌的悲苦,但他身居官位,却能够如此真实地记录现实、大胆地反响民间疾苦,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呢?

超过千年的光阴,再来看这首《买花》,它依然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是何等辛辣又是如此现实的讽刺啊?在深知民间疾苦的人看来,又是何等的心痛与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