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玄月,重阳节到来,苏轼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填词而作。

辛弃疾在《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中,亦化用或引用杜牧诗境,“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君思我、回顾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诗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以诗入词苏轼用这首词告诉你诗与词的差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比拟苏轼这首词,不难创造只是稍有改动。
然而,便是这稍有的变动,让唐诗进入到宋词,让诗与词的差异就此凸显出来。

以诗入词,可不可以,苏轼用这首词见告你,完备可以。
苏轼欲作重阳七律,而杜牧在上头,又笔道不得。
既然无法超越,内心又特殊喜好,词境又符合当时心境,不如以诗入词,也算是对付杜牧诗的一种回应,同时又开辟了以诗入词的一次有力创新与考试测验,何乐而不为呢?

苏轼用《定风波》词牌写了三首著名的词篇,分别是《定风波·重阳》《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可见词人对付这个词牌的喜好。
生平碰着风波无数,可不须要定一定,压一压惊嘛!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只是将杜牧首联句式对调。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只是中间加了“年少”二字。
四十多岁的词人,已然是“老夫”,在这却用“年少”,彷佛让人以为不可思议。
以是,这里的“年少”不是指苏轼年事,而是说的心态。
只要拥熟年少的心态,永久都是少年。
千金难买一笑,菊花须插满头。
即便身处困境,也应从容应对。
保持一颗平常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与原诗句比较较“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语序作了调度,字稍有变革。
尤其是将“恨”改成“怨”,语气更为舒缓,情绪更为内敛,心境更为豁达。
中间加了“云峤”二字。
云峤作为高耸入云的山峰,是对付“登临”的呼应,也是对重阳登高习俗的一种表达。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中”,对照原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将“只如此”改为“谁不老”,既是为了押韵,也是对付“人生易老天难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感叹。
中间加了“多少”,有多少人会不老呢?其间有多少类似的感叹呢?数不清啊!
末了一句将“独”改为“更”,情绪上也更舒缓了,不再那么孤独强烈了。
也代表了词人看得更开一些,比起“乌台诗案”差点去世于狱中,统统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活着,统统便是最好的开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这些《定风波》的词句,之间竟然可以相互诠释,也算是词人豁达心境一以贯之的一种表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