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用语中,“一问三不知”是大家都能闇练利用的一句俚语了,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见浅识短,无论别人问什么,都说不知道。比如,“小明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对老师的提问一问三不知”。
那么,“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其本意又是什么呢?原来,“三不知”是有典故的。
据《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所载:晋国的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郑国往派人向齐国接济,齐王派田恒率军前去增援郑国。田恒,又称田成子,是齐国田氏家族的第八任首领,是齐国的权臣,乃至还干过弑君另立之事(公元前481年,田恒杀去世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国君,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
庄子在《南华经.胠箧》中就记载田成子盗齐国之事,指他为诸侯大盗,被称为“田成子取齐”。这就针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由来。
两军对垒之际,齐军中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末了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田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见告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打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田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散的干卒,不症结怕大批的人马。晋军便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仇敌威风、灭自己志气,返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对付齐王的特殊交代,荀寅却无从知晓,在没节制全面情形时,冒然进谏,不碰壁才怪呢。于是,这才有了荀寅自我反省:“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始)、发展(中)、结果(终)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一问三不知”便是由荀寅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形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一问三不知”又蜕变为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比如,“有的人是事不关己,一问三不知”,揣着明白当糊涂。这样的人,历史上也大有人在,比如唐朝前期著名墨客苏味道便是此类中的范例代表。
苏味道诗写得好,比如,他的《正月十五夜》,便是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期间,至唐代已盛极一时。其诗曰:
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元宵诗是墨客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快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针言“灯火辉煌”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响了墨客非凡的艺术才能。
苏味道不仅诗写得好,仕途也非常顺利,20岁举进士及第,付与咸阳县尉,跟随裴行俭攻打突厥。武则天期间,历任中书侍郎、集州刺史、吏部侍郎,曾两度跻身相位。
但是,苏味道在为人这官上,却是个老狡黠,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议确定明白,若有缺点,必贻咎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旧唐书·苏味道传》)。”
老苏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议确定得太清楚,太明白,假如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深究和责怪。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
实在,老苏之以是如此不作为,是与其所处的时期有关的,由于,给武则天打工,那可谓是压力山大,一个欠妥心,可能就会将脑袋混没了,得过且过,明哲保身,这才成了苏味道信奉的最高准则。
而与“三不知”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历史小故事,便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杨震,字伯起,出身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杨氏。杨震是当时的学霸,通达经籍、博览群书,大半生都开馆授徒、教书育人,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履新途中,途经昌邑,从前他保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便专门去看望恩师杨震。当晚,王密又送给杨震十斤黄金。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后汉书·卷五十四》)
其后,杨震被召入朝,先任太仆,后迁太常,再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位极人臣。但是,杨震为官正派,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还乡,途中饮鸩而卒。
都说“年夜大好人难当”,这话还真有些道理的,与苏味道比较,杨震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直到汉顺帝继位后,才下诏杨震平反。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