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对春天的赞赏饱含韵味的十首古诗词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贯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统统,都是极平常的面远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怀气氛浓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墨客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措辞描述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不雅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咏 柳 》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东风可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便是通过赞颂柳树,进而赞颂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春行寄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起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面远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白天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不雅观静,静中不雅观动的艺术构思,使墨客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称的间隔,从而显示了一种清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姿。

《绝 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墨客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张口结舌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衲人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起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墨客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小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东风一夜吹乡梦,又逐东风到洛城。

这是一个小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早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范例的暮春景物图画。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环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逗留是此湖。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
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面前,墨客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颂。
春色如此奇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成分便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更漏子·柳丝长》

——宋•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

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

流莺三两声。

雪喷鼻香浓,檀晕少。

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

寻思残梦时。

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淡淡的红日照进院子里,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传来了流莺三两声鸣啭。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该当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伺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依赖景物的奥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动静结合的写法,增长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