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唐人诗文中,只有魏颢和崔宗之直接写到李白的外面,其次便是李白的“自画像”。

魏颢与李白有过面对面的互换,有过从广陵(扬州)到金陵(南京)相伴而行的长间隔漫游,对李白的外面描写绝非“印象”,更非想象、演绎之类。
他在为李白编辑诗集《李翰林集序》中描述道:“眼珠炯然,叱如饿虎;或时束带,风骚酝籍。
”前两句直言李白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张大时有猛虎下山的气势。
后两句写装扮服装,腰扎玉带,头扎布巾,风骚倜傥,洒脱洒脱。
魏颢的描述虽较简单,却有点有面,生动真切,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根据这两句,陈演恪就认为李白是胡人,有人也说他是有胡人血统的汉人。

崔宗之是李白的好友,他们多次见面,互有诗歌唱和。
崔宗之曾作《赠李十二白》,全诗如下:

风八玄月,白露满空庭。
耿耿意不畅,捎捎风叶声。

李白之谜214 唐人直接描写李白外面的有哪些

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
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

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
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

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馀。
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酌酒弦素琴,霜气正凝洁。

平生心中事,今日为君说。
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

明月出高岑,清谿澄素光。
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喷鼻香。

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

这首写李白的诗信息量颇大。
诗歌环绕“雄俊士”一语展开,写到了李白的言谈举止和外面。
“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前两句写装扮服装,袖中藏着短剑,怀中揣着书本。
一文一武,文武双全。
亦侠亦士,既阳刚又儒雅,真可谓刚柔相济。
后两句先言面部,再言文采。
写面部聚焦其眼神,目光炯炯,神采照人,有着匕首一样的穿透力和杀伤力。
而文采呢,直接类比,说他的辞赋超过了史上最有名的《子虚赋》——本色是超越了他的蜀中“村落夫”前辈司马相如——这也是李白的“自我评价”:“十五不雅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

魏颢、崔宗之对李白外面描写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眼神——特有神,不是一样平常的有神。
换言之,是令猥琐之人有些胆寒的眼神。
毕竟,这是李白向外界展示内心天下的一道窗口,眼力有神而内心极深极强,谁也走不进去,谁也不懂他的心到底有多宽多广。

再看李白的“自画像”。
在《大鹏赋并序》的开篇,李白写道:“余昔于江陵,见晒台司马子微,谓余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真是自我表扬的高手,借司马承祯的话称颂自己: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能够携手一起神游太空,飞行万里。
李白刚出蜀,浑身都散发着仙气,浑身都有一股子大鹏一样振翅云霄的冲劲。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写道:“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李白自称他是超然于流俗之外的人。
关键是“天为容,地为貌”就有些不着边际,令读者摸不着头脑。
大抵是说他仪表堂堂,伟岸威猛吧。
“不屈己,不干人”就属于个性与人格了,意即保持人格独立,不畏惧王族权贵,不屈从于外部势力。
有史以来,唯他一人。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身材不算高大,但是心气颇高,志雄胆大,足可唾弃天下群雄。
以是,李白紧接着说:“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这方面得到了王公大人的同等赞许,且都认为他是个颇讲义气的人。

从李白这三段“自画像”看,重在言自己的神采、气质与肚量胸襟,出类拔萃,超凡脱俗,非俗人可比。

(待续;讲李白我是负责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