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品鉴诗词,这是唐诗宋词品鉴的第171篇诗词
《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搬家巩县(今河南巩义)。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安史之乱中逃难到凤翔,肃宗时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居住。生平中长期过着穷苦流落的生活,不好诗篇反响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思想,被后人誉为“诗史”。
注释讲授:
(1)迟日:春天日渐长,以是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津润、湿润。(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4)鸟:指江鸥。(5)花欲燃:花红似火。
全诗阐明:
其一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奇丽,东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彷佛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品鉴鉴赏:
其一
壹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便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述出在早春残酷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冶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早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奇丽景致。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贰
第二句墨客进一步以和煦的东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妖冶的大好春光。由于墨客把东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喷鼻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是通过遐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喷鼻香的感想熏染,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详细而生动的早春景物描述。
叁
第三句墨客选择早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色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活气,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不雅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一直地飞行,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景况。
肆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料,由于“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残酷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合营,使全体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光鲜,买卖勃发,具有美感的早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响了墨客经由“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落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墨客对早春时节自然界一派活气、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伍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致,但又自然流畅,绝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壹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怀小诗,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墨客心中沉重的乡思。
贰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致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叁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肆
本诗的艺术造诣,首先是情景交融。个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怀,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因此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墨客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