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国君孙权特意召来吕蒙发言,敲打吕蒙道:“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意思是,你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齐心专心只管带兵打仗的将军了。你要当权管事,处理政务,因此不能不学习了。
吕蒙听后还是不愿学习,就以自己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
孙权听后急速斥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阅读,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将军再忙,能比一国之君还忙吗?而且孙权并非逼迫吕蒙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博士,成为传道授业的学官,只是让他粗略学习,理解历史,增长自己的见识。
末了吕蒙接管君主的建议,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不到两年,东吴著名的谋士经由吕蒙驻地时,跟他见了一壁。结果,吕蒙竟一改昔日粗鲁作风,对三国场合排场剖析得丝丝入扣,鞭辟入里。
鲁肃惊异不已,吕蒙坦然说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自此,出身了一个著名的针言——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湛。我们平日中随口一句针言谚语,都有其独特的典故来历,暗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秘闻。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俚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秋”到底是多久?为什么要用“三秋”来表达韶光长?而不用三春、三夏或者三冬呢?
“三秋”涵义争辩
关于“三秋”,历来有多种用法,若有名的《滕王阁序》中就曾涌现这个词,“时维玄月,序属三秋”,这里的三秋指的是秋日的第三个月,即玄月。
又如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写到“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这里的三秋又是孟秋、仲秋、季秋的合称,指的是全体秋季。
此外,对付专注于耕种的田园人家来说,三秋又包含着秋收、秋耕和秋播三个主要进程。
因此,仁者见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历来也流传着多种说法。
1.三秋即三年
在许多人看来,三秋即三个秋日,一年一秋,三秋也便是三年。而且古人常用“今秋”、“来秋”表示今年、来年。
因此,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三秋便是三年的意思。
2.三秋指全体秋季,
包含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
所谓孟秋便是早秋,也便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七月份。
仲秋便是中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份。
而季秋便是晚秋,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对应农历的玄月份。
3.三秋代表三个季度,共九个月
这个说法要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早的出处《诗经·王风·采葛》来说了。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指的是葛藤,“萧”指的是蒿喷鼻香,“艾”指的是苍艾,是三种不同的植物。在古代,采集都是女子之事,因此这首诗应是男子写给女子的情诗。
男子喜好上了勤恳、采集植物的女子,但两人并不能朝夕厮守,短暂的分别也使得他倍感痛楚。在发急的等待中,男子想象出了心爱的姑娘采摘野植的场景。
他说自己一天不见姑娘,就犹如相隔了三个月之久,又彷佛过了三秋,乃至又彷佛过了三年那样长。
整首诗只有短短几句,但在反复吟咏中,“三月”“三秋”“三岁”层层推进,情绪累加积淀,情意浓郁,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绪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看似痴语淡言,却最打动人心。
看过全诗我们可以创造,除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文中还多了“三月”、“三年”的形容。
从韶光单位来看,“三月”、“三秋”、“三岁”该当是层层推进的。个中的“三月”和“三岁”意思都很明确,便是三个月和三年。
因此,结合全文来看,“三秋”的韶光长度,只能在三月与三年之间。若是将“三秋”理解为秋季的三个月,那就与第一句语义重复了,若是把“三秋”理解为三年,那么末了一句就成了累赘之语。
于是,专家大胆提出了新的预测,“三秋”实在是三个季度的意思,即九个月,恰好介于“三月”与“三年”之间。
由于这首诗距今已经太久远了,我们已经无法准确预测墨客的真正含义。而且本日发行的诸多辞典中,不同版本对“三秋”的阐明也不尽相同。
从典故出处来看,第三种说法无疑是最准确的,但措辞最大的用途便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实在是从古语“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演化而来,再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由古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谐音蜕变而成。
能够顺应时期演化发展的措辞才能为人们所用,才能流传千古。本日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显然能够准确表达人们的感情,个中“三秋”究竟是三月、三季、或是三年实在已经不甚主要了。
来源: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