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明明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结果却只能半辈子罢闲在家,以填词为乐。他的苦,有过同样经历的陆放翁是明白的;他的痛,读过他的词作的我们,也该当懂得。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弃疾题写在墙上的一首词,名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期间,详细创作韶光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幽美,他却无心抚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问世后,实在古人并不识货。大家翻开古籍就会创造,古代极少有名家提到这首词。古人不识货,但这首词却被今人捧为了神作,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等句,都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而且,教诲学家们还将此文收录进中学语文教材,可见今人对它的推崇。
从构造上来看,全词环绕着“愁”字展开,把年少时的愁和如今的愁进行比拟,年少时的无愁却偏要强说愁,如今的有愁却欲语还休,形成了光鲜的比拟,一股愁情被写得淋漓尽致。从遣词来看,为了让全词更加朗朗上口,通篇无一高等字眼,读来明白如话,这也是它能入选教材的缘故原由。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成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期的他,深受北方公民大胆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作甚“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闷,以是喜好登楼抚玩。也只有不懂忧闷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付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规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田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表示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繁芜的感想熏染,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迁移转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屈膝降服佩服派把持朝政,以是抒发这种情绪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以是一腔愁绪只能转到景象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缘故原由,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剖析。但最大缘故原由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实在,真正的痛楚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楚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解释还不是那么痛楚,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楚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石友亲朋时大概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日格外凉的话了。
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大概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绪,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把稳警觉,以是去强调痛楚。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同情和支持的。
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阴郁,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个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楚抵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浸染,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景象了。
而词中技巧的利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把稳同高下两片进行比拟外,着重表示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样平常的泛泛陈述还把高下两句奥妙的联系了起来。
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浸染,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奥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涌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