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土不服,与其同来的随从相继病倒,王阳明不但要亲自劈柴、打水、做饭,照顾他们,还要开荒种田,办理粮食自给。

虽然王阳明是在此处悟道,打下了日后创立心学的根本,但这里的生活其实凄苦。

500年前的一个春节王阳明写了两首诗帮你枯木逢春

正德四年(1509年)底,38岁的王阳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接到吏部的文书,调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结束贬谪生涯。
在西辞龙场东归的途中,恰逢除夕之夜,王阳明感慨万千,写下了《舟中除夕二首》:

(一)

扁舟除夕尚穷途,荆楚还怜俗未殊。

处处送神悬楮马,家家迎岁换桃符。

江醪信薄聊相慰,世路多歧谩自吁。

白发比年伤远别,彩衣何日是庭趋?

(二)

远客天涯又岁除,孤航随处亦吾庐。

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

奇迹无心从齿发,亲交多难绝音书,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

此时的王阳明,阔别亲人,独自一人在船上过除夕。
又恰逢离开龙场去庐陵县履新。
当时,他虽然在学问上已经通透,但现实仍旧残酷。

以是,他感慨良多。
第一首诗,王阳明看到路上,人们依照当地的风尚团圆过年,而自己和家人远隔千里。
更惦记自己的老父亲。
庭趋,便是希望见到父亲,听父亲的训诫。

第二首诗,王阳明感叹世上不平之事太多,自己心里对隐居的生活也有所神往。
何况自己的仕途不顺,徒然增长年纪,亲友之间也没有了书信来往。

“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
”这两句诗是全体两首诗最关键的两句。

王阳明自从被贬黜以来,辗转各地,江湖流落,期间乃至被人追杀,险些丧命。
而他在龙场,知识读书,研究学问,对付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没有什么操持。

可以说,当时的王阳明,对付未来的仕途,看得还很不理想。
毕竟,自己只是去做一个芝麻绿豆大的知县。

夜半樵歌忽起予。
起予,源于《论语》,孔子常常说自己的弟子“起予”,便是给他很多启示。

樵歌,便是关于樵夫砍柴的歌。
王阳明当时在船上过除夕,看到别人的团圆和热闹,想到自己仕途失落意,身在他乡,阔别亲人,心里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不由得有些迷茫。

用内圣外王的标准来看,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但却没有“外王”的造诣,没有建立“事功”。
他虽然已经立德,但却没有立功、立言。

在那个除夕之夜,王阳明多少有些苦闷、孤独,忽然听到半夜里有人唱樵歌,虽然,王阳明没有解释樵歌的内容。
但我们却可以预测,樵歌的内容该当是积极上进的。

一样平常来说,樵歌言简意赅,大俗大雅,虽然笔墨大略,有时候却有深意。
《西游记》里记载孙悟空探求神仙学艺,路上听到樵夫的歌,才有缘到菩提祖师那里学道。

夜半樵歌忽起予,这对付前面孤独、失落落的感情来说是一个迁移转变,展示他淡定从容的心态,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落荣辱而心潮跌宕。

这时候,王阳明不仅完成了“龙场悟道”,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
在经历了这么多事往后,更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更以一种荣辱不惊、得失落无意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奇迹中的事情,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在此往后,王阳明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正德五年三月,39岁的王阳明抵达江西庐陵就职。
两年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后升南京鸿胪寺卿。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帅兵清剿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寇贼。
三年后,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六年初,王阳明开始在江西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并称“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完成了“心学”体系的建构。
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传奇。

或许现在的你,在这个除夕夜,也像500年前的王阳明那样,有些迷茫,乃至有些孤独,奇迹上也没有造诣,看不清未来···

那就该当旭日明师长西席学习,调度心态。
真正主要的是内心的“风水”,心里的“风水”理顺了,不管是面对外在什么样的寻衅,都能化险为夷,造诣一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