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寺

后晋天福四年(939),僧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为上天竺鼻祖。
清乾隆时赐名“法喜寺”。
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
1985年、1991年进行了两次大修。
现寺规模为三天竺之冠。
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法净寺

由宝掌禅师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
明代改称法净寺。
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寺院遭遇失火,丢失巨大,现已恢复原样。
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名胜业绩杭州天竺三寺

法镜寺

位于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
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
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修。
现为西湖唯一之尼众寺院。
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

天竺三寺历史渊源

天竺三寺历史附近,地域毗近,教不雅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
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
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
”《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
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
”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
《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後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鼻祖。
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
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
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方丈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
古代墨客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
“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天竺三寺寺院景不雅观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致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
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不雅观音灵感。
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喷鼻香凝钟静,线人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
”《武林往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
”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
天竺,地灵人杰,山岚云影,佛学教不雅观,源远流长。
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鼻祖,之後,能诗善文,佛学成绩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
唐朝大墨客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天竺三寺始於晋,兴于唐,盛于宋,为我国东南名刹。
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从灵隐到天门山,周围数十里,统称为天竺山。
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有天竺喷鼻香市和佛国胜地之称。
韬光可不雅观海,天竺则不雅观山。
徜徉天竺山,最为诱人的是四周的山峦秀色。
从灵隐合涧桥旁循路而进,山色如列画屏,崖陡谷深,曲涧淙淙,山岚云影时而飘忽,极富山林野趣。
著名的山峰有灵鹫峰、莲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窦峰、白云峰、天竺峰。

天竺峰双峰削立,形同天门,故杭人又称它为天门山。
同高455米,有西湖第一高峰之称,为西湖群山的主峰。
天竺道上有不少古树名木,如七叶树、枫喷鼻香、紫楠、黄檀、榆树等。
天竺山奇石更奇,特殊是莲花峰一带的山石,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俊美无比。
从灵隐“咫尺天涯”照壁沿天竺溪走500米许,便是下天竺寺,别号法镜寺。
法镜寺在三竺寺中历史最为悠久,创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相传为印度慧理各尚所建。
现寺内有天王殿、滑腻调皮宝殿、药师坛场三进殿堂。
法镜寺现为杭州唯一的尼姑寺院,今尚在规复扩建之中。
中天竺寺位于稽留峰下,离法镜寺约500米,别号法净寺。
如今,中天竺寺空门重开,现寺内有原天王殿、安养堂、三圣殿等建筑,盛行宗教活动,也是西湖一大寺不雅观。

上天竺寺别号法喜寺,离中天竺约1千米。
天竺三寺以法喜寺面积最大,建筑雄伟,布局庄严。
寺内殿堂很多,除大殿外,有肃仪亭、夜讲堂、白云堂、两峰堂、雪坡轩等。
寺四周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
白云峰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岁贡的西湖名茶。
宋元佑中,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曾数次来游,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不雅观音院》等诗篇。
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倪瓒等均有游上天竺诗。
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诗篇更是叱咤风云,令人感奋。
现寺中有大殿和斋、客堂等赞助用房,铸5吨半重的大铜钟,并在重修天王殿和后殿。

声明:感谢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包涵,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中原文化传播网“,我们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
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韶光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