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故城和纪王城是什么关系?纪王城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邹城的根脉所在?从邾国演化而来的邹县治所是什么时候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实地探访了邾国故城遗址。
在山东邹城市东南12公里,有一座被誉为“岱南奇不雅观”的山,这便是峄山。在峄山的南面,坐落着一座规模较大的村落,叫做“纪王城”。在错落有致的村落里,古柏依然苍翠,彰显著村落庄的久远 。按照一样平常的规律,村落名既为“纪王城”,一定和“纪王”有关系。但若问起“纪王”是谁,不但村落民茫然不知,便是在地方文籍里,也语焉不详,似是而非,难以查证。
但纪王城确是个古老的村落庄,在金代就称为纪王村落了,但这还不算老,再由金朝向前再推至1500年前的春秋期间,这里就十分地繁华了。那时不叫村落,也不叫城,而是称为“国”——是群雄纷争的诸侯国之一的“邾国”。2600年前的“邾国”,不仅衍生了后来的纪王城,是纪王城的根脉之所在;同时,也是后来邹城的起始地,是邹城市的根脉之所在。
行走在纪王城的阡陌、沟渠、街巷间,散落在地表的灰色陶片俯拾皆是。随便拣起一片陶片,就即是拣起一段2000多年的历史。要说纪王城,必须要说邾国,由于纪王城是从那里发轫的。光阴追溯至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国的国君文公“卜迁于绎”,也便是说邾文公用占卜的方法选择了“峄山之阳”这块地皮作为自己国家的都城所在地。他率领着自己的子民,大兴土木,经年累月,建起了规模伟大的邾首都城。邾文公的选择是精确的,这里,北枕峄山,南屏廓山,西邻沃野,有着重要的计策位置。邾国作为一个小诸侯国,势力弱小,在群雄争霸相互吞并的年代,能自保其身(相传29世),历经334年,与当初的都城选址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邾首都城很大。据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邹县文管所实地测查,故城遗址阵势开阔,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状。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30米,南北宽约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城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东、西城墙北端均与峄山相接,墙基宽20至30米,夯土坚实,层次分明,每层厚8至12厘米,夯窝直径4至6厘米,多为春秋时期的棍夯痕。东、西城墙各有2个城门。南部城墙筑在廓山顶上,呈斜坡状或台阶状,上为夯筑,下为石砌墙基,城墙残高1至2米,墙基宽3至4米,夯层不明显。在今峄山街村落南有内城北城墙遗迹。东南角城墙呈内折尺状,即直角内向,形式罕见。
据有关史料记载,邾国首都曾3次迁徙。《太平天地记》称古邾城即古邹城,是孔子父叔梁纥所治之邑,即陬邑,亦即春秋时古邾国最初定都之訾娄。一说,故邾城曾在邾瑕(即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有旧县志谓今北宿镇故下(曾名故县)是邾未迁绎时之故城。后说现无确据。而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在峄山之阳建立的都城,即邾国故城,历史文籍有确切记载。《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古时绎与峄同,后写作峄。峄山,别号东山、邹山。因其“怪石万叠,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前汉书•地理志》“鲁国驺县,故邾国,峄山在北。”刘会《邹山记》载:“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邾城在鲁国驺县,《左传》卜迁于绎,即此地也。”唐杜佑《通典》载:“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围四十里,上冠峰峦,下属沟壑。”故邾城又俗名纪王城。峄山上有纪王棚、纪王墓等遗迹。清代雍正年间的邹县知县王尔鉴因考证无果曾赋诗曰:“文公迁绎处,群呼纪王城。至今莫可辨,衰草暮云平。”清康熙年间邹县县令娄一均也曾作诗:“邾城远眺日初昏, 望里牛羊返旧村落。故国空传临漷水,雄风枉自说鱼门。颓墙飞燕临高下,茂草凭狐宗子孙。唯有峄峰长不改,千秋峙屹一昆仑。”而唐代以前并无纪王城之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邹县县长臧家祎督修而未付梓的《邹县新志》载:“或以为《春秋》昭公十八年,鄅子为邾所袭,从帑于邾。鄅、纪声附近,纪王殆鄅子也。此说见《邹县正志》。或以为莒有莒纪公,见《春秋》文公十八年。《左氏传》杜注:‘纪号也。莒夷无谥,故有别号。’邾莒皆夷,故君有此称……或以为纪侯所迁,故称为纪。”
邾国灭亡后,故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在其后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作为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盛景连续。直到北齐年间,从邾国演化而来的邹县治所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延续了1100多年的故城才逐渐荒废、没落,成为纪王城——一个叫“城”的村落庄。
原来,纪王城的来历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李慎的封地就在邾国故城遗址上,因其封号为纪王,因此,称为纪王城。
现在,邾国故城已不复存在,故城大部分成了原野。但这里每一处,都有历史的遗存。村落民会指示着说“皇台”在哪里,“点将台”在哪里,“校阅阅兵场”又在哪里。拨去浮土,有可能创造当年的殿堂台基遗址。这里,从西严密汉代的文物可谓星罗棋布。村落民打井、掘沟、修渠,就有可能挖到陶器乃至青铜器。这些器物多数带有笔墨,有着重要的研究代价。个中,1964年出土的钤印秦诏书的陶量片,已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和展出。2006年,邾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纪王城已发展成3000人的大村落庄,由于村落庄大,几十年前就将一个自然村落分为纪前、纪东、纪西三个村落。村落庄内外还残余着2600多年前的土城墙,这些城墙一样平常高高低低,断断续续,像是在诉说着时断时续的历史。它见证过邾国的辉煌,见证过古城的没落,见证过它的风风雨雨。城墙在风雨的侵蚀中,一点一点在埋没,唯一不变的是上面的野草,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年一年在这里发展,一年一年在这里更替。
邾城远眺日初昏,望里牛羊返旧村落。
故国空传临漷水,雄风枉自说鱼门。
颓墙飞燕临高下,茂草凭狐宗子孙。
唯有峄峰长不改,千秋屹峙一昆仑。
这首《邾城怀古》是清康熙年间邹县县令娄一均所作。延续了上千年的邾国王城已不复存在,当年的邾国也已成了历史的遗迹,但纪王城村落却还在续写着新的历史。
2021年11月26日,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天下最早茶叶遗存,将天下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作者李兴甲简介:笔名:尼山布衣、昨日残荷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村落里春外》《走过人间》、新闻集《夯歌》。著有散文集《千年古村落之谜》《穿越风景》;长篇报告文学《邹鲁大地》;长篇纪实文学《悠悠岁月》《邹城烽火:邹城抗战纪实》。散文《麦收如歌》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揭橥并入选中宣部、中心文明办、教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共同编著的《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散文《村落庄的雪》《父亲的树》《听蝉》被中国作家网重点推举;散文《父亲的树》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试卷;散文《父亲的树》《听蝉》入选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校本教材;散文《听蝉》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精良奖;散文《当泗水流入古诗词》获第九届“不雅观音山杯•俏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奖;散文《一片叶子的厚度》获山东省作协主理的喜迎二十大“新时期•新辉煌•新征程”主题征文精良奖。
壹点号 尼山布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