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唐·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冷落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诗词Ⅰ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Ⅰ看图猜诗词

【名句】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冷落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鹘程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注释】

王七:指墨客王之涣。

玉门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即小方盘城。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公民的称呼。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冷落:寂寞冷落;凋零。

海:一作“明”。

闲:这里有清幽之意。

借问:犹讯问。

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凡几:共计多少。

从风:随风。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
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
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晚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奇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述了一幅幽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原塞外与故乡春色的光鲜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全体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不雅观的实态表示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原谅力。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紧张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
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
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
在这里,墨客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
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笔墨幽美,意蕴无穷。
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
诗中的思乡之情蕴藉隽永,委婉深奥深厚,令人咀嚼不尽。
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二、高适和“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相似的另一首诗: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简析】

冰雪晶莹的广袤胡天,牧马在天地间驰骋,月明星朗,幽幽羌笛回荡在戍楼间。
是谁在演奏熟习的《梅花落》,仿佛演奏的不是笛声,是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梅花瓣。
征战多年,已良久未回过故乡了,不知故乡的梅花是否也依然?淡淡的思乡之情,广阔的冰雪胡天,他的诗便是一幅宁静的田园。

高适的塞上曲没有凄凉,只有清新恬淡,仿佛只是在自家田园。
荀子曾说过,“心中定,则外物清。
”他的心是沉着的,以是他看到的亦是宁静清和。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
诗中的思乡之情蕴藉隽永,委婉深奥深厚,令人咀嚼不尽。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落梅琼雪,亦如他的人生般冰洁。

三、看图猜诗词:

下面每幅美景中,都隐蔽了一句诗,请你负责不雅观察,快来猜猜看吧——

1.

2.

3.

4.

5.

以上图片选自《中国儿童报》

好吧,诗词都猜完了吧。
实在都不难,不管你是什么答案,记得放到评论区哦!

本期答案: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小雨茸茸湿楝花,熏风树树熟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