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唐朝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连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都曾和他往来交游。
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
公元717,20岁的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唐朝洛阳,受到唐玄宗的接见,而后便进入了国子监和浩瀚王公贵族一起学习,并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晁衡”。
几年后,晁衡以精良的成绩从太学毕业,并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一举中第。

唐朝当时多少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依然名落孙山,而晁衡一介外国人却能一举考中进士,足见他的才学,还有这几年的努力。
在大唐呆了30多年后,晁衡十分惦记家乡,公元753年他向唐玄宗辞行,欲返回日本。
在他归国前夕,他的好友,唐朝诗坛大佬王维,为他写了一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两人的深厚友情。
这首诗便是《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诗歌开头便是一句反问,劈空而来:那辽阔的大海无边无涯,沧海以东的地方到底是若何的呢?
诗歌开头不说送别地点,也不渲染离去氛围,而因此一句反问表达了墨客对朋侪拜别的不舍,以及担忧。
接着两句一问一答,连续突出他对朋侪出息的担忧。
九州之外哪里最远?他不知道,只知道朋侪要回的地方在万里之外,像登天一样困难。
现在我们以为日本很近,但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是真的道阻且长,以是墨客才会反复强调“怎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
接下来的几句中,墨客开始想象朋侪归途中的情景。
“向国唯看日”这里的“日”不单指太阳,更是指朋侪的故国,根据《新唐书东夷传》记载:“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而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鳌身映入夜,鱼眼射波红”这两句。
王维最善于的便是景物描写,但是这里他没有实写海上的景象,而是通过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这两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诡谲奇幻的画面。
“黑”、“红”这两个凸显颜色的词语,使全体画面变得鲜活,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墨客的笔力由此可见。
末了四句,画面又转到了朋侪的故乡,万里之外的扶桑。
虽然有感慨两人此后天各一方,难以通信之意,但是更多的该当是表达了墨客对朋侪的美好祝福,他希望朋侪能够安然回归故里。
在这首诗中,墨客不直写他对朋侪的不舍和担忧,而是通过感叹路途的迢遥、艰辛,委婉地流露出他对朋侪的一片真情,后来司空图在《诗品》中评价道:“不着一字,尽得风骚。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而王维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晁衡的船果真在海上碰着了风浪,他的另一个朋侪李白以为他就此罹难了,还写了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但实在晁衡躲过了一劫,他漂流到了越南一带,后来又辗转回到了长安。
此后他便长留大唐,并且官运亨通,历经玄宗、肃宗三朝,官至御史中丞。
他该当算是唐朝最强“外国人”,官拜三品,连李白王维都为他写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