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寄情怀
——白居易咏中秋诗赏析
王传学
隋唐往后,人们对玉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唐人精神浪漫、乐于亲近自然,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自然奇不雅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平凡可见。同时,中秋明月又随意马虎引起思念之情,望月抒怀也是唐代墨客作品的紧张内容。白居易便是个中的精彩代表。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如《华阳不雅观中八月十五昼夜招友玩月》:
人性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在中秋之夜,墨客在华阳不雅观中,约请朋侪欢聚赏月。“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墨客赞颂此处月光明亮,彷佛比别处要多。表示了墨客抚玩玉轮的高兴心情。
面对中秋明月,墨客更多的是对朋侪的怀念。请看他写的《八月十五昼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月牙色,二千里外故民气。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生平唱和不断,这些动听至深的诗词见证了他们死心塌地的朴拙友情。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八月十五的夜晚,翰林学士白居易在长安的翰林院值班,而此刻,元稹被贬在江陵任士曹参军,两人分居几千里之远。白居易作此诗寄托相思之情。
诗中写道:今夜月色分外明朗,我一人独在翰林院值班,寂寞难耐,对着月色在惦记你;你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赏月,也在惦记着我。这中秋夜的新园的月色,好似二千里外的朋友的心意,朋友的心意随明月照进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墨客以己之心,推友之心,交情之重,千里同思,形诸笔端,有动听之力。
白居易另一首《中秋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失落意之人: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落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明月皎皎,清辉万里,到底它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徒增一段段忧伤离恨,人在天涯,月在天涯,到底它把清光洒在了谁的心上?
“谁人陇外久征戍?”——是那些远远戍边久久未归的人。“何处庭前新别离?”是谁在月光下作别?是谁又新添一段眷恋相思被明月照亮?“失落宠故姬归院夜”,如花的美人年迈色衰,失落宠之际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岑寂相伴。“没蕃老将上楼时”,那些流落在异邦他乡的戍边将士,此时在异域独上高楼,他们看见的可是照着故乡的月光……
这都是一些人生失落意之人。大概,人得意的时候更多是在太阳下五彩缤纷、前呼后拥,而在失落意的时候,才知道明月入心。“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宫的玉兔银蟾真知道人间的苦处吗?实在,只是人生有恨,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来了而已。
再看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昼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次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当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在浔阳。同是中秋,同是明月,如今的环境,与当年清澈幽美的曲江,与繁华满树、仕女如云的杏园,有寰宇之别,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伫立了望,看得见玉轮,却看不见迢遥的故乡,不能与亲人团圆,中秋过几度,何时还故乡?墨客通过今昔比拟,强烈表达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忧伤感情。
墨客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墨客进行一系列比拟:一、地点的比拟。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比拟。去年的欢快之景与目前的生僻之景形成光鲜比拟。三、情绪比拟。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与今之愁苦。在这些光鲜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实在,墨客便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玉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墨客关照玉轮的思考。从逻辑上该当“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举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述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凡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显出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觉得,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国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墨客不烦其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墨客的心灵是震荡的,也是惨痛的。让墨客不堪回顾昨日的欢快,独自苦品着面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利用了昔今比拟手腕,实在每一联都交代了韶光地点和场景,比拟的不仅是韶光,更是情景意境的比拟,今晚不雅观赏的不单是玉轮,而是面对年年仰望相似的玉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诗歌的首联颔联多层面的表现了墨客的痛楚感,实在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比拟,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迁移转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响的生理,却浸透着墨客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空想通过望乡排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便是不雅观赏中秋明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次圆”,显然这圆月在墨客眼里不圆,这种发问折射了墨客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内在之情的孤寂凄苦。“望乡”“见月”行为艺术是望而不见、见而有疑的抵牾迷惘,正是墨客极度孤寂产生的生理结果。“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实在是互文修辞,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不雅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不雅观望的迟疑未定和迫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涌现相反结果,徒添了墨客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弯曲的突出墨客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墨客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涌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却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墨客过去日子的欢畅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玉轮还是昔日的玉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料诗歌前文比拟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玉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墨客贬谪后面对十五明月带来的凄苦怅惘失落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