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橥韶光:2019-04-19 来源:学习时报

  徐廷华

  原标题:毛泽东诗词中的河

  毛泽东生平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领袖,他的诗词同他的革命理论一样,与风云激荡的历史现实紧密结合,是辅导中国革命和培植的一个主要法宝,展现出中国革命和培植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
诚如古人所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毛泽东诗词中的河气概雄伟 充满革命豪情

  毛泽东诗词中写到河的诗词为数不是很多,而在这不多的闪光诗章中又无一是直接明写一条河的。
细览品味仅有的几首写河诗词,也是或以间接隐喻、或以侧面暗示的艺术手腕来表现。
但这几首诗词都表达出了墨客深藏于内心的阔大胸襟,展现出了他的公民情怀、国家情怀、天下情怀。
那种运笔呼来、收笔遣去的神韵,令人读来每有纸上神游的震荡。

  先看毛泽东间接隐喻写的两首河的诗词。

  一首诗是写于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由通渭向六盘山进军途中所写。
词中有“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这里的一个“河”字,是指黄河,而江是指长江。
整句是说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昆仑山脉,到了夏天,昆仑各脉的冰雪融化,每使江河水量大增,溢出河岸,泛滥成灾,于人为害,人或许为鱼鳖所食。
后来毛泽东将这首词揭橥在刚刚创刊的《诗刊》1957年的1月号上。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揭橥这首词作,个中蕴含着深刻寓意,寄托了毛泽东深刻的思想。
诗中以莽莽昆仑山象征祖国,从昆仑山的冬日写到夏日,先写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运送的水源给公民带来的生存之源,后又写大水泛滥给公民带来的灾害,进而又发问这千秋功过是非,究竟待后人如何评说?莽莽昆仑、大江大河,太平天下、环球凉热都构成了诗词的伟大气候,也正因如此,虽诗中仅此“江河横溢”一句提及黄河,但是意象博大壮不雅观,舍之便不能出其雄浑之气也。

  另一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沁园春·雪》。
词中有“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之句。
这里的“大河”,是毛泽东沿用古代以河为黄河的专称,通称大河。
这里用来泛指黄河的高下游。
在那个雪窖冰天的寒冷时令,河水已经结冰,顿时失落去了滔滔滚滚之势,加上开篇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将北国的寒冷之烈写到了极致。
以北国江山的多娇,为后面“无数英雄竞折腰”和“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作了厚重的铺垫。

  这两处“河”字,均因此隐喻笔法涌如今诗词中的,虽仅一个字,却在整首诗词中别具只眼,似一个激越的鼓点,一个跳荡的音符,一个洪亮的号角。

  再看毛泽东侧写、暗写的两首河的诗词。

  一首写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途中的《七律·长征》,个中有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字面上虽是写的大渡河,实则是侧写大渡河上的一座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县城,横跨大渡河上,是四川通往西藏的一座主要桥梁,也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必经之路。
桥面由九条碗口粗的铁链构成,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木板,两面各有同样粗的两条铁索链作为栏杆,共用十三根铁索组成。
桥头的碑上镌刻着“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桥下的大渡河怒涛奔驰,白浪滔天,阵势十分险要。

  1935年5月下旬,红军长征到达大渡河岸,在战士们的掩护下,一支小突击队大胆奋战,先行强渡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取得了胜利,为部队的前行打开了通道。
诗句中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一是写出了袒露的铁索,双手打仗时有一种寒冷的觉得;二是写出了大胆的红军战士手攀铁索前行的形象,桥下是滚滚的万丈怒涛,桥的对面是仇敌密集如雨的机枪扫射,战士们却绝不畏惧,迎着枪林弹雨,冒着战火硝烟,年夜胆地冲上去,使凶暴的仇敌魂飞魄散,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场景。

  另一首诗写于20多年后的1958年,即《七律二首·送瘟神》。
这首诗中涌现过两处“河”字,其一诗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二诗中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前者中的“一千河”,毛泽东在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时任湖南省副省长)信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有数据的。
……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
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其二诗中的“三河”原是指黄河、淮河、洛河,是古代文籍所称谓,毛泽东因此此来概括全国的大小河流水域。

  两处“河”字,用得豪迈、壮不雅观。
一是展示墨客丰富的想象力;二是表示墨客高度的概括力,整首诗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挥汗如雨、战天斗地、撸起袖子改造祖国山河的壮举。
看出毛泽东对新中国培植初期所取得胜利的欣喜之情,是毛泽东不雅观照公民生活,表达公民心声,存心用情用功抒写公民、描述公民、歌唱公民的由衷表示。

  毛泽东在写就这两首诗的7月1日曾说:“六月三旬日《公民日报》揭橥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
我写了两首宣扬诗,略即是比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力。
”同日,毛泽东还致信胡乔木说:“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扬诗,为灭血吸虫而作。
请你同《公民日报》文艺组同道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正,请见告我。
如可以用,请在来日诰日或后天《公民日报》上揭橥,不使凉气。
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
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
过一会,或须作点阐明。

  后来《七律二首·送瘟神》没有在两三天后揭橥,而是在三个月后才见诸报端。
推迟的缘故原由不是别的,而是他自己反复修正所致。
真可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一诗千改始心安。
这种精神对付今人的诗词创作,当可引以汲取营养。

  毛泽东写河的几首诗,同他所写的其他诗词一样,景象壮阔、气概雄伟、意蕴弘深、诗兴如燃、笔驰如风,誉满海内外,祖传而户诵,艺术性极高,充满革命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
读之,如饮陈酿,若品佳茗,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流逝之后,依然能够强劲地拨动和激荡着公民的心弦,表示着伟大和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