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韶光便是金钱”,但是本日我们要讲的是“韶光便是生命”。本日的韶光意识跟生命不雅观是贯串衔接在一起的。正经地说,为什么要选这个话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呢?由于我创造近代以来,关于文学的研究每每很重视其对社会生活的浸染,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对个体人生的意义。于是本日我想通过对《红楼梦》韶光意识的解读,来同大家磋商一下文学对个体生命到底具有哪些意义。
很多人每天都在说“我没韶光”“我太忙了”。提及韶光意识,这是一个若何的观点呢?说得大略一点,韶光意识便是人对韶光产生的长度和速率方面的意识。这些意识不仅是主不雅观的,而且是纯属个人的。此外,不但每个人的韶光意识不同,纵然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和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韶光的觉得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去车站等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同学。车站广播列车还有5分钟就要进站了,可是这5分钟给你的觉得远比你印象中的要漫长得多。你乃至会想:怎么回事?是不是报错了?我以为等了好久了。可是当你或孩子们参加考试的时候,常常会碰着怎么就剩5分钟了,还有一道题没有做完这样的情形。这时候你又以为韶光过得非常之快。这便是不同境遇对韶光的不同觉得。
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我们每每以为韶光过得挺慢的,怎么四年大学还没有毕业?以为未来还有大把大把的韶光可以挥霍,丝毫没有觉得到韶光流逝的速率。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事段,到了60岁的时候,就觉得一年一年真的是太快了,像乘过山车一样。去年春节我生了点病,就没有回老家去看望妈妈,我跟她说:“妈妈,我只好下一个春节去看你了。”妈妈说:“那得等多久啊?360天呢!
”我说:“你看,现在转眼就到10月份了,10月份一过便是年底了,年底一过,春节就到了。”这便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韶光的不同的觉得。
一、传统诗文中传达出的三种对韶光的感知模式
下面我们过渡到文学。大家可能要问,韶光意识跟文学有什么关系呢?美国的汉学家刘若愚师长西席曾经在一本著作《中国诗学》里提出过这样一个不雅观点:“大部分的中国诗展示出敏锐的韶光意识。”我以为这句话确实点到症结了。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古人对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和感触,有古人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这些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抒怀文学的主旋律之一。早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涌现了“日月其迈”“美人迟暮”等对韶光意象的描述。《古诗十九首》和《汉魏诗歌》中亦涌现了“人生如寄”“嘉木凋零”等主要的韶光意象,比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家把稳这个“忽”字,它强调的便是韶光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就流失落掉了。
三国期间的阮籍在其所作的五言诗的前两句中写道:“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飞藿”便是飘飞凋零的豆叶,秋风解释当时的时令是秋日。“零落从此始”,从秋日开始花草树木就开始凋零落叶了。由此可见,墨客从时令变革、嘉木凋零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韶光的无情和年事的朽迈。那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有诗云“时更改人思,已秋复愿夏”,希望能够从秋日重新回到夏天,就像我希望能从现在的年事回到20岁、30岁的时候一样,但是可能吗?不可能。虽然不可能,但这便是每个人心中隐蔽的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仍旧无法避免的天真抱负,也是一种韶光意识。
韶光哀叹和生命悲歌的主题在汉末及魏晋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王瑶师长西席在其著作《中古文学史》中有一段话令我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民气的,便是那在诗文中充满了光阴飘忽和人生短匆匆的思想和情绪。”他认为这些东西最普遍,由于大家都感想熏染得到,深深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比如同学聚会,有十年聚会、二十年聚会、三十年聚会,明年我和我的同学就该进校40年聚会了。实在我以为每次聚会都是抱负韶光倒流的一种表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到,每次聚会大家都是回顾大学期间我们若何若何,把当年那些糗事全部抖搂出来是最愉快的事,大家都以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定格在那花一样的年纪。
我的一位硕士导师年纪大了,八十几岁,这次我陪同他从外地赶来北大参加他们入学60周年的聚会。讲着这个话题,想起他们当时的那个场景,我真的深有感触。导师和他的同学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一位将军夫人已经88岁了。共同在大学校园里的,当时彼此之间难免存在一些抵牾,但是经由这么多年的韶光流逝,从前所有的恩恩怨怨都化解了。大家都抱在一起,由于以为往后再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有一次我听到他们的发言,眼泪当时就掉下来了。他们商量说,咱们把举行同学会剩下的钱分掉吧,由于都八十几岁了,可能很难再聚了。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说,弗成,还是留着,至少要留下一个念想。在那种情景下,当你听到那些先生长西席们对韶光的感怀,你会切实创造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人最深刻、最内在的一些东西,是能深深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古诗十九首》大部分写的都是人生悲歌,如果全体民族群体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感情里,势必会涌现问题。到了唐宋期间,墨客们的韶光意识有了很大的飞跃,从汉魏悲歌中跳将出来,开始从永恒的大自然乃至全体宇宙的形成中来感想熏染韶光、稽核人生。比如大家耳熟能详且常常利用的唐代墨客刘希夷的诗句:“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首诗为什么能触动人心?它一方面表达了对年光时间易逝的感慨,一方面又表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延续,在两方面的比拟中,透露出墨客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神往。
初唐墨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该当也很熟习,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易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便能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这两样事物的并列使得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在终极意义上消解融化了。
宋代的苏轼大家就更熟习了,他在《初秋寄子由》中感叹“百川日月逝”,韶光的流逝像河水一样一去不返;“物我相随去”,万物与我都随着韶光的流逝被带走。在感叹的同时苏轼也曾想过反抗韶光,他最经典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中的末了两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里不仅仅寄托着他怀念弟弟苏辙的私情,更表明他对韶光和空间问题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欲望。这种反抗韶光的美好欲望,也使这首词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欲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与汉魏墨客相较,苏轼有什么不同呢?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不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不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什么意思呢?从客不雅观事物变革的一壁去不雅观察,天地万物没有哪怕一眨眼的功夫是保持静止停滞变革的。“嘀嗒”一声,一秒过去了,我们眨下眼睛,天下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革。但从客不雅观事物不变的一壁去不雅观察,天地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已、无穷无尽,不会消散的。苏轼从变与不变这两个角度来看待韶光和生命的关系,既看到韶光流逝、生命短暂,同时又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代价,他在认识到韶光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旷达消解了对生命短暂的恐怖,进而化解了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之间的抵牾,终极实现了对韶光有限性的超越。
作者:陈惠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陈惠琴:<红楼梦>韶光意识的表现与意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全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