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南卷与上海卷总算“解封”了,悦华第一韶光浅读了一下海南卷的诗歌鉴赏《赠李伯鱼》(链接在本文后)。这次,我们一起浅析下上海卷的诗歌鉴赏《江上》(宋/孔武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
孔武仲
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12、根据诗意,适宜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1分)
A、夜泊 B、野寺 C、山行 D、江上
【答案】D
【悦华简析】根据诗意,选择诗歌题目,这是上海卷出题灵巧的表示,如果是全国卷一样平常不会这么出!
一个大略的题目就将学生的综合能力稽核出来了。
当然,题目并不难。稽核的是通过意象(及诗歌整体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A项“夜泊”明显不对。此诗描写的是傍晚的景象——从“乱霞”“落日”等意象中即可看出。B项“野寺”虽在诗中有描写(“乱霞影照山根寺”)但远非笼罩全篇的主体物。C项,从“万里长江一叶舟”可以看出,墨客的不雅观察点明显是在江上的客舟中,以是“山行”禁绝确。因此,答案只能是D项“江上”。
13、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真切。
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
C、写秋日景致冷落冷落,富有画面感。
D、写面前所见,也含有墨客揣度之辞。
【答案】C
【悦华简析】二三联是:“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是范例的写景联,而稽核的是意象、意境与写景手腕。
AC两项稽核的是意象、意境。颔联,墨客从江上遥望,夕阳西下,乱霞铺照,江面上映照着霞光和日光,又与山脚之寺、水畔之楼在江面上倒映交织,一片落日镕金、辉煌宽广之景让人心胸顿开。所写之景确是“富有画面感”(C项),而且是“悠远宽阔”的(A项),完备看不出C项中所言的“秋日景致冷落冷落”。因而赏析不恰当的是C项。
BD两项稽核的是写景手腕。相对付颔联,颈联“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作者的目光所及的地方更远,这便是B项所说的“写景远近结合”。远了望去,浅滩上溘然闪动着点点金光,墨客推测是有鲤鱼在跳跃;而那一点点洁白色,则是居住滩上的白色鸥鸟了。这二句的笔触是“细腻真切”(A项)的,同时“知跃鲤“明显是作者的“揣度之辞”(D项),是虚写。以是此二联既有远近结合,又有虚实结合,写作手腕传统而又多样,B项“丰富立体而有情致”因而落到了实处。
14、全诗是怎么表现作者情绪的?请结合详细诗句加以剖析。(5分)
【网上参考答案】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通报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日触动墨客,让贰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述秋光烂漫,一片活气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寥廓江天引发年夜方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
【悦华简析】此题稽核的是情绪。但审题时应把稳,题干问的是“怎么表现作者情绪的”因而不能只答出情绪种别,还应写出详细的抒怀方法。
首联“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已点出“萧索”的感情。而这种萧索一方面是基于创造季候的改变——“惊秋”,另一方面则是无际的长江与一叶孤舟相对照而产生的微小、无助之感。
而中间两联在远眺中,创造了秋日的活气勃勃,自然而然地冲淡了心中的落寞与消沉之感。这是一种触景生情。
末了“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则直抒胸臆,以议论作结。“少年壮士悲寥廓”意为,少年的悲壮之志为寥廓的江天所引发;“未忍沧江下钓钩”则表明不愿做个垂钓沧江的隐者。这是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
全诗感情由低沉到高昂,变革层层推进,情绪表达得非常充分而又合乎逻辑。
因上海卷网上少有表露,以是纵向比较很难,但在同全国卷做横向比对时会创造其出题的一些特点。
首先,因材而异,出题灵巧。
同样稽核诗歌传达的信息,上海卷可以把诗歌题目挖掉,让考生去“完型填空”。这个做法,虽然“大略粗暴”,但却十分有效地稽核了学生的理解诗意的能力。
其次,不顾“潮流”,敢唱反调。
就全国诗歌鉴赏出题范围而言,以言事说理为主的宋诗(含晚唐诗)成了主流。2020年上海卷虽也出了宋诗,但这首《江上》却是首写景抒怀诗,直承唐诗传统。
末了,以稽核能力为主,难度不大。
对学生而言,这首诗用语夷易,与全国卷所出诗料比较,理解难度不大。可以最大限度地稽核出学生对古代诗歌基本观点的认识与利用。
以上为悦华对上海卷诗歌鉴赏题粗略的认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下面是海南卷诗歌鉴赏浅读:
学诗如学禅:韩驹《赠李伯鱼》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