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用当代化演绎办法,风格浓郁的易氏笔墨,解读心目中56首极品唐诗里的诗情画意,阐发诗里的笔法、格律、故事、画面感,及它成为经典好诗的缘故原由。
江雪、边塞雪、天山雪、八月飞雪,一起来读读易中天眼中的唐诗冬天。
- 01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为心声。
这首诗传达的心声是什么?孤傲还是孤独?
该当是孤独,只管孤独之中也有高傲。
孤独是一种非常高等的生理状态,一样平常人体验不了,尤其是传统社会的中国人。
长期以来,我们民族便是农业民族,传统社会则是人情社会。普通人求团圆,喜好四世同堂,明日亲之乐;读书人求闻达(闻读如问),希望扬名立万,光宗耀祖。孤独,怎么可以?
以是,孤独是没有的,只有孤单。
孤单很可怜,叫“孤苦伶仃”。
孤傲不可取,叫“孤芳自赏”。
能够体验孤独的,大约只有墨客。
墨客从来便是也永久都是单独的个体,集体写诗就像集体做梦一样荒诞可笑。
但,能不能体验是一回事,体验之后能不能表达却是另一回事,而且表达的主要性并不亚于体验。
不能或没有高超之表达的体验是没有艺术代价的,只管仍旧值得尊重。
可以说,正是表达,使墨客成其为墨客。
在这方面,柳宗元堪称高手,这首诗则堪称极品。
表面上看,这诗不过画了幅“寒江独钓图”而已:白雪皑皑的山间江上,一位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翁坐在小船上钓鱼,倒也是诗情画意。然而这诗这画的背景,却是千山无鸟鸣,万径无人迹的绝灭之境,便更显得那舟是孤舟,钓是独钓。
何况大雪天,鱼们都在水底冬眠,渔翁能做什么呢?
也只能钓得寒江雪。
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正是高凉气质的象征。
以是,寒江独钓便既是享受孤独,也是证明自己。
没错,那正是墨客宁肯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四顾茫然,也绝不肯与世浮沉的内心写照。
大概正由于此,柳宗元才用了“绝”“灭”“雪”这三个入声字来做这首诗的韵脚。
- 02 -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这首诗,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异曲同工。
没错,同样是边塞,也同样有玉轮、音乐、军营和雪。
但,李益的雪实在是沙,高适却真是写雪。
而且非常清洁。
清洁是由于人迹罕至。事实上,也只是在那些空寂辽阔的北国旷野,才可能有那么纯粹的雪原,哪怕那雪仅有薄薄的一层,或者不过是冬去春来时的残雪。当然,也无论是在东北或者西域。
雪净胡天,实在是胡天雪净。
在这样清洁的雪野牧马而归,该是若何的心情?
何况皎洁的月光还有如水银泻地。
羌笛却在戍楼间响起来了,演奏的是《梅花落》。
这是笛曲的代表作,李白的《黄鹤楼闻笛》就说: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也一样,都是奥妙地利用了《梅花落》的曲名,把笛声说成是漫天飞舞之落梅的花片。
只不过,李白是故意用惊诧的口吻表示对乐曲的欣赏:五月的江城怎么会有梅花落地呢?高适却要表现情绪的传达和共鸣: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跟李益的“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同样的意境。
不同的是,高适诉诸听觉,李益更有画面感。
李益的是微电影,高适的是奏鸣曲。
实际上高适这首诗有不同的版本和标题,目前这个版本的问题是与七绝的格律不合。如果要合格律,该当改成这样:
月明羌笛戍楼间,雪净胡天牧马还。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实在,这样恐怕更好。
诗,是不一定要按照韶光先后来叙事的。
但这是题外话。
此外,也有人把诗中的“雪净”理解为冰雪溶解已尽。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春季恰好放牧,天山则长年积雪。乍暖还寒时节,春寒料峭之中,牧歌或许会有羌笛的味道。
只不过,那是另一种觉得和情调。
- 03 -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跟王翰的《凉州词》一样,这首诗也是战士的歌。
不过,通篇不见他们的身影。
看得见的,只有莽莽大山,皑皑白雪,猎猎军旗。
听得见的,则只有北风呼啸,笛声洪亮。
那是极为恶劣的景象条件。天山脚下寒风肆虐,吹裂了湖畔的冻土,吹折了梧桐的枝叶。这个时候,恐怕就连云也不能优哉游哉自由清闲,要么被吹得无影无踪,要么就冻成冰块了。
然而笛声却在雪山响起。
寻声誉去,又见杆杆红旗雄鹰般飞上冰峰。
战士的风采,战士的精神,已不言而喻。
红旗直上天山雪,实在是直上雪山。说成直上天山雪,该当有两个缘故原由。首先,这首诗押的是仄声韵,而且是入声。入声的特点是短匆匆急迫,铿锵有力。用来写边塞军情,更为悲壮凌厉。更何况红旗之所到,以及战士的脚下,不正是天山的雪吗?
大概,这就叫真切。
- 04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纭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还是要读岑参。
岑参是长期生活在西北边塞的墨客,与高适并为唐代边塞诗的绝代双骄,文学史上乃至有这样一种说法:
李白是诗仙。
杜甫是诗圣。
王维是诗佛。
岑参是诗雄。
的确,岑参的边塞诗总是雄奇。比如写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号称热海的伊塞克湖,便是这样说的: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又如写安西四镇的北庭: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比较之下,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要算温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实言相告。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鼓舞欢欣。
没错,八月飞雪已经让人惊奇,风摧白草更是让人恐怖。我们知道,白草便是芨芨草。作为西北的植物,它原来坚忍不拔,却被卷地而来的北风吹折,可见风势之猛,之烈,之强劲。
墨客却满心欢畅。他说,没想到啊没想到,入秋时令忽然东风浩荡,一夜之间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梨花或者雪花在呼啸的狂风之中高下翻滚,纷纭扬扬零零散散地穿过珠帘,进入帐内打湿了罗幕。
结果是什么呢?对不起,狐皮大衣也不暖和,丝绵被子也嫌软弱,将军的角弓拉不开弦,都护的铁甲冰冷难着。
武判官却要动身回京了。
军令如山倒,顾不上景象好坏,能做的只有饯行。这时,茫茫瀚海千里冰封,浩浩长空密布阴云。雪倒是停了,由于就连蕴含着雨雪的云都被冻结,凝成一团,结果更显得压抑和惨淡。
酒宴也大略,所奏之乐亦不过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羌笛该当并不怨杨柳,那琵琶也不在立时相催。反倒是散席的时候,凝固的浓云开始解冻,又纷纭扬扬地下起雪来,落满辕门。
此刻正是日暮时分。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
很难确定这时风力的大小。实际上在平时,即便微风也能卷起那旗帜。相反,皑皑白雪的背景下一杆红旗巍然不动,鹅毛大雪在险些凝固的空气中悄悄静纷纭飘落,可能更有画面感。
远行人真正动身该当在第二天清晨。经由昼夜大雪,哪怕放晴也是雪满天山路。送别到东门的人们,看到的则是这样的景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如果拍电影,这是一个空镜头。
既然是空镜头,那就尽在不言中。
以上文章选自易中天著《读唐诗》一书,配图由李华拍照。
学者易中天,以拍照家视角,解读心目中56首极品唐诗。
拍照插图珍藏版,收有76幅拍照师李华的拍照图片,与内文搭配享用。
书后附有详尽的唐诗基本知识:诗体、格律、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平仄、平上去入、粘对、押韵、对仗,初学者所需的知识无所不包。
—THE END—
☀以上文章选自易中天著《读唐诗》一书,文中配图由李华拍照。
MORE
灼见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