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南周庄,返回堤岸上,连续向南行进。
此时的大运河堤岸上已变成砂性土质,虽经由机器平整后,但行车走过后仍是尘土飞扬。
而堤岸保持着原有的状态,内侧即是河坡下的河道,没有河圈地;外侧即是树林、田地、村落落。
走过不多远的间隔,堤岸西(外)侧就又涌现了一个村落落,景县北留智镇东第八村落、西第八村落。
我仍是走下堤岸,沿着堤边一条斜坡道向村落里走去。

一条水泥东西主街道,从河堤岸边直通西侧远方,宽阔平坦,街道两侧是用砖砌筑美化好的花格式树草花池,再往外是整洁规范的田舍房屋庭院,全体通体墙壁,统一刷白,不远之距绘画有一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的壁画,村落容村落貌鳞次栉比,欣欣向荣。
全体村落落像是统一方案好后而培植的,标准同等、整洁一统。
这里便是东第八村落。
从村落名就可感想熏染到这也是历史上“卫所屯田”留下来的村落落,与德州有关,与大运河有关。
是的,这一带历史上均属山东德州统领,只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大运河为界,划归为了河北景县。
据载,明初,李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落。
按当时德州辖区的卫、所、屯体例排列,该村落属第八屯,后简称第八。
因该村落发展为东、西两村落,该村落居东,称为东第八。
另一村落也就称为西第八村落。

我溜达在街道上,从村落东向村落西走去,没有行人,没有村落民,无法探寻,无需互换,我独自欣赏着俏丽村落落景象。
燕赵大地上的普通村落落,在当下村落庄振兴计策履行中,抖擞出历史文化新貌,俏丽村落庄培植,生态环境改变,公民生活提高。
我从东第八走进西第八,在两村落交界的一片葡萄架地旁顿足少焉,不免思考起历史上的“卫所屯田”问题来——

实在,明代就有了屯垦移民,且分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即派驻军队到疏弃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
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成官民分成;也有强制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拓荒屯田。
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施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
即把数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从当时的建制看,大约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
每百户设总旗2名,小旗10名。
从事屯田的军士保留军籍,且世代为军。
其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
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以军隶卫,以屯养军”。
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
到了明代中期,屯田大多被军官吞蚀,兵士又无战斗演习,仅供地主、官僚役使,不能担当防卫,实际与民籍相差无几。

讲述景县运河故事十四逗留东第八

明初,德州已成为南北要冲,明洪武元年(1368年)8月,韩政分兵守陵州(德州在元朝称陵州),是为守御千户所,约1120人;洪武九年(1376年)改守御千户所为德州卫,并分中、左、右、前、后、中左6个所,约6720人。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德州正卫以外,又建立了德州左卫,分左卫左、右、前、后、中和中左6个所,约6720人,以利漕运(运公粮);并于同年在城西北设置了递运所,以备陆运。

德州卫“其军屯半与州境相接,半则散寄于各州县运河一带,卫屯绵亘二三百里”,据统计山东、直隶(河北)就坐落于十一州县,自上游堂邑、临清,下贱至故城、景县、吴桥、东向到乐陵计“正卫七所,计五十六屯。
左卫六所,计五十五屯,共一百十一屯”。
屯军约11200人,坐落德州境内估计约7000人。
德州卫的框架格局形成。
万历年间德州左卫为3851人,德州卫人数为7200余人。

据《德县志》中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德州一带设正卫屯所。
个中第三屯、第七屯、第八屯在景县域内,形成后来的第三屯、第七屯、第八屯等3个自然村落。
建文帝三年(1401年),在德州以北设左所十屯,右所十屯,形成景县域内的南大屯、中二屯、(东、西)第八、八里屯、四里屯(东、西营)、第十屯(赫苏庄)等6个自然村落。
明永乐五年(1407年),以安置“靖难之役”的官兵,扩大北方军粮供应,并为迁都北京做准备,在德州增设了德州左卫,史称“正左二卫”,使德州卫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德州卫由盛至衰仅名存于大明朝全程,兴于明、衰于清,历经了526年历史。
清代初,清革明制。
清代对明代卫所多数予以裁减,仅在有漕运的地方予以保留。
德州卫与德州左卫仍存在,仍驻明代原地,德州卫与德州左卫的紧张任务是照顾护士大运河河道,承担漕运任务。
其军屯归并于就近各县。

历史是丰硕的,理解是呆板的,只有全面理解这段历史知识,才能准确节制这一带的境域变迁、行政区划调度和每一个村落落的历史含义。
由于村落落是历史的活化石,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村落落,大小规模不一,形成年代不同,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故事,但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