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8月16日电 (闫姣 李亚龙)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说,“乞巧”便是祈求“巧智”,使妇女走向社会,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有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流传至今,中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不尽相同。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每年农历七月月朔前夜开始至七夕深夜结束,当地姑娘们为“巧娘娘”备下美食,载歌载舞请她入“世间”,向她祈求心灵手巧、俏丽幸福。
8月11日,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上,赵逵夫为“陇南好女儿”的代表颁奖。 钟欣 摄
今年8月10日至17日,陇南以“传承乞巧精良文化,凝聚脱贫精神力量”为主题,举办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
西和县北川中学舞蹈老师刘斌参与了这10次节会。她见告,县里的中小学已把乞巧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在校园里学习书本、典故等理解乞巧的历史由来及程式,以此传承乞巧文化。
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多年来,赵逵夫教授爱慕于乞巧文化,是当年非遗报告专家组组长,堪称这个领域的威信专家。
赵逵夫就出生在这个“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乞巧”的目的紧张在于如何做好针线,做好饭,炒好菜。“但本色上,现在‘乞巧’的内容不再限于以往的针线茶饭。”赵逵夫指出,现在女科学家、女作家、女管理职员比比皆是,以是更要发挥妇女的聪慧、聪明,发挥真正广义上的“巧”。他认为,“‘乞巧’的内容是相称广泛的,只假如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我认为都可以联系起来”。
8月10昼夜至17日,西和县境内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 钟欣 摄
“以前是仅限于未婚女子参加,但现在恐怕是做不到了”。赵逵夫剖析,当今的女孩有的在假期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到外边旅行稽核,她们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但中年妇女相对来说短缺这些机会,以是她们现在也加入到“乞巧”行列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乞巧节在实质上,还是女儿节”。
赵逵夫表示,时期在发展变革,“乞巧”文化也在变革,除了成员,还有内容在变。
赵逵夫说,现在妇女的地位提高了,乞巧节就没故意义了?答案是否定的。“重男轻女”的征象在屯子根深蒂固,很多家庭由于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而担忧“养老送终”的问题。
“这不能怪农人的觉悟不高,只能说社会民俗便是这样,有很多‘糟粕’还没有完备消逝。”赵逵夫认为,正由于这样,才要不断提高青年妇女的地位,发挥她们在社会管理、社会发展、文化培植等各方面的聪明才智。
赵逵夫还是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央主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他表示,乞巧文化从历史上来说,为妇女走向社会、磨炼自己供应了良好的引导浸染。本色上,乞巧节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即是是女子的‘大学’,本日它的意义便是鼓励女子通过自己的聪慧、勤恳来提升自己,为社会多做贡献。
正如赵逵夫剖析的,陇南的“女儿们”当下正在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浸染,为家乡推进精准扶贫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生于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落的梁倩娟,过去由于家庭穷苦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从一逻辑学历不高的流水线工人,到自学英语与写作,依托“电商扶贫”还乡创业的有为青年,通过电商平台,使徽县农特产品远销全国,不但帮村落民发卖了上万斤的山核桃、土蜂蜜、野山菌等农产品,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使得周边民众获利1200余万元。
在陇南,像梁倩娟一样踏实肯干,乐于助人的女子还有很多。陇南市委布告孙雪涛表示,近年来,广大妇女在脱贫攻坚主沙场展现出“巾帼不让男子”的风采。“巧嫂、巧妹”扎根城市、备受青睐,“妇女电商”创新创业、赢得赞誉,“扶贫车间”独立重生、展示慧巧,乞巧女儿们在发展致大族当、促进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浸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