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南宋高宗登基,扬无咎开始生动于文坛,与范端伯等人交往,写诗作画,多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思。
1131年至1162年,绍兴期间,扬无咎因不满赵构、秦桧之对外妥协偷安,屡辞官职不就,寓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号逃禅老人或清夷父老。他在这段韶光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尤其以墨梅著称,被誉为“逃禅三绝”。
1165年,乾道元年,扬无咎应范端伯之请,画了《四梅图》卷,并赋词四首。这是他传世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展现了他画梅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
1169年,扬无咎去世,享年73岁。他的墓地不详,但有传说他葬于南昌市青云谱区的青山湖畔5。
第一首《柳梢青·茅舍疏篱》
茅舍疏篱。
半飘残雪,斜卧低枝。
可更合适,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
判瘦损、无妨为伊。
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茅舍疏篱。这是梅花成长之处,寓意词人的隐居之地,阔别尘嚣,清幽文雅。
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写梅花的洁白晶莹,与残雪相映,又写梅花的洒脱姿态,斜卧在低枝上,不拘一格。
可更合适,烟笼修竹,月在寒溪。这三句是写梅花周围的环境,烟笼修竹,增长了一层清幽之感;月在寒溪,映照出梅花的高洁之美。这些景物都与梅花合适,也与词人的心境合适。
宁宁伫立移时。这句是写词人自己在梅花树前容身不雅观赏、凝思的神色,宁宁,表示专注安静;移时,表示韶光流逝良久。词人对梅花的爱慕之来由此可见。
判瘦损、无妨为伊。词人为了不雅观赏梅花、从梅花那里汲取精神力量、熏陶脾气,纵然身体瘦削也不在乎。判,表示明显地;为伊,表示为了梅花。这句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迷恋之情。
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词人希望能够把梅花的形象和神韵用画笔或诗笔描述出来,成为永恒的留念。谁赋才情,表示词人期待有人能够授予他才情;画成幽思,表示用画笔把梅花和自己的幽思表现出来;写入新诗,表示用诗歌把梅花和自己的新意创作出来。
这首词是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词人通过对梅花成长的环境、外在形象和周围景物的描述,刻画出了一位生性孤傲、分歧流合污的世外高士的形象。词人对梅花的爱慕之情和迷恋之情也表露无遗。词中充满了清幽文雅、超凡脱俗的意境和韵味。
第二首《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这女主人公由于秋日到来而更加思念远方的爱人,心情沉郁,眉头紧锁,眉毛显得浅淡。黛拂双蛾浅是一个很美的形容词,用玄色的眉笔轻轻地划过眉毛,使之显得细致而淡雅。
这里也暗示了女主人公没有精心打扮自己,只是随意地涂了一下眉毛。
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女主人公身穿翠色的袖子,觉得到秋日的寒意,但却不愿换上厚衣服。修竹萧萧晚是指她住处周围有几株细长的竹子,在秋风中发出萧瑟的声音,暗示了天色已晚和她的孤寂。
这里用春寒和修竹两个词,是借用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女主人公心中的思念和怨恨无人能够理解,只有她自己知道。恨与孤鸿远是指她的恨意和孤独像一只远飞的鸿雁一样,无法传达给她的爱人。这里用孤鸿一词,既有失落群的寓意,也有鸿雁传书的寓意。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女主人公在窗前小小的身影,背着西风伫立,目送飞鸿消逝在天涯。然后她无奈地回到闺房,关上厚重的门扉,结束了一天的寂寞。
这里用小立一词,表现了她的微小和无助。背西风一词,暗示了她的困境和困难。重门掩一词,表现了她的封闭和无望。
这首《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是一首传统的闺怨词,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环境。词人利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暗示手腕,把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生理刻画得细致而动人。词中充满了悲惨和哀怨的气氛,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闺怨题材的特色和魅力。
总结
扬无咎的词题材较为狭窄,多为唱酬、献寿、咏梅、节序等内容,反响了他不愿参与时政、避世隐居的心态。他的词风清丽工巧,措辞简洁明快,长于利用比兴、拟人等手腕,表现出诗情画意,抒写了他对梅花的赞颂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思。
扬无咎的词中常用当时俚俚语人词,显得亲切自然,有一种开元曲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