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 情 手 法
1.借景抒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唐)
明写“花”“鸟”,但是“感”“恨”道破了作者的个人情怀。面对残破的都城,各类遭遇,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呢?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的情绪。
2.直抒胸臆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墨客喜悦的情绪。“行不敷”是由于作者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让墨客身心愉悦,乐不思蜀。
3.托物言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清)
以花为喻,以铭心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是心系国家社会的命运出息,以此表明自己的爱国激情亲切。
4.借古喻今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唐)
即物感兴,使人从反面落笔,“二乔”的命运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折射出作者烦闷不平,不被重用的个人命运。
修 辞 手 法
1.比喻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唐)
采取比喻的手腕。把“北风”比作“东风”,把“雪花”比作“梨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一种浪漫壮美的意境。
2.拟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
写景的同时点明韶光。“生”“入”利用了拟人的手腕,授予了“日”“春”人的情绪。同时这两句诗阐明了新往事物更替的自然哲理。
3.夸年夜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王安石 北宋)
用夸年夜的手腕表现塔高。“千寻”正面陪衬出塔高。作者表达了对出息的憧憬,为下文做铺垫。
4.对偶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落》陆游 南宋)
利用对偶的手腕,写出热闹的乡俗和淳厚的村落民。表达了作者对古朴民俗的赞颂,和对村落夫的喜好。
5.设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杜甫 唐)
以设问开篇,写出了作者了望泰山的惊叹和惊喜。借助齐鲁反衬泰山的高大巍峨。
6.用典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 南宋)
对青年期间的孙权的大胆有为表示惊叹。同时,暗示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他示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唐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去世。”(《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 唐)
“四面歌残终破楚”“莽尘凡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秋瑾 近代)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苏轼 北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李商隐 唐)
7.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乐府诗集》)
利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写出了木兰归来后持续串的动作,表达了无比喜悦的心情。
8.互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乐府诗集》)
写出了沙场上的生活艰巨,陪衬出沙场上雄壮凄凉的氛围。
表 现 手 法
1.渲染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北宋)
“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塞下奇异的风光,突出战事急急的背景。
2.陪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乱花”“浅草”“渐欲”“才能”写出了花的多,草的娇嫩。陪衬出早春的妩媚及一片活气勃勃的景象。
3.想象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诗经 关雎》)
利用想象的手腕,写出了相处时的愉快以及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热爱。
4.象征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陶渊明 东晋)
以“飞鸟”象征自己,表现使人弃官归隐后的清闲。
5.白描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白描的手腕,写出了一篇荒凉的景象。从侧面写出了征人从军韶光长,回家已是物是人非。戳穿了当时兵役制度给人带来的灾害。
6.感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
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调动感官。写出了深秋战地凝重的氛围和战役条件艰巨恶劣。
7.虚实结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
实情虚写。有人遭到贬谪,自己惦记又顾虑,只能托明月寄托自己的关怀。
8.以乐写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李白 唐)
“停”“投”“拔”“顾”与“金”“清”“玉”“珍”形成比拟,衬托出墨客内心的苦闷,加深了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