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幡春胜,一阵东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东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直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东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比较,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仲春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丐:乞求。春工:东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田舍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笔墨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畅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不雅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轫。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笔墨,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东风”。上片曰:“无限东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东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东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畅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犹如血肉之色一样平常。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大抵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致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期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赶过凡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利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利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样平常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哀求,个中之一便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腔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赶过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个中两个是“东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大概并非故意要作如此繁芜的变革,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动听,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赏析二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古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域荒凉景致,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畅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活气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激情亲切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景致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预言家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生平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响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不雅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轫。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东风”:一则曰“无限东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东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东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畅的基调。往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大抵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样平常景致。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期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赶过凡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候,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落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域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往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夸奖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创造,与苏词比较,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景致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腕上的特点是大量利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利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利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样平常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哀求,个中之一便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得到别一种艺术效果:腔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革,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东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持续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个中两个是“东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实在,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故意要作如此繁芜的变革,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动听,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善于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举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善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很高兴能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天下里与您相识,每天为您推送我的最爱——国学文化经典品读。喜好国学的朋友,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品读鉴赏那些快被光阴遗忘的国学文化,修身养性,传承经典。小编期待您的关注点赞,给与鼓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