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以来,我们总在描绘中国精细生活的样子,但究竟什么样的精细生活,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像或触碰到呢?
或许,把精细生活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会是一个好办法。于是,有了这个新栏目:“物道生活家”。
本日我们来聊聊袁枚,他是个怪人。
可是,他很懂得吃。
嘴馋如物道君,民以食为天。
每个喜好吃的人,不一定很懂得生活;
但懂得生活的人,一定很欢畅吃。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枚怎么怪?!
他九岁读诗文,十二岁考中秀才,算得上小神童一个,二十四岁考上进士时,连乾隆天子都看过他的文章。
后来他外调当地方官,不怕权贵,做出不少政绩,看上去也仕途开阔,他却在三十四岁辞官,情由是父亲过世,要回家侍奉母亲。
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南京买了座园子,是为“随园”,从此过上了五十多年悠悠哉哉,吃喝玩乐的日子。
袁枚怪,怪在他有才却不以谋进取,怪在大家都争青史留名,他却想着归隐做个富贵闲人,而且还真做了大半辈子。
▲ 袁枚画像
“随园”是什么地方?
据传这是曹雪芹家族园林中的一部分,听说还是《红楼梦》大不雅观园的原型。
后来曹家被抄家后,转手到了隋赫德手里。但隋家也被抄家了。等到了袁枚买时,不过是座破园子,“百卉芜谢,东风不能花”。
▲ 清 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部分
但袁枚会生活,在园子里开出池塘,建起楼台,搬来怪石,还亲手种下数竿绿竹,诗云: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于是,很多人都很想来随园看看。袁枚也是怪得很,别人总是把自家园子自家赏,他却不。
随园没有围墙,谁都可以来游赏。他还写上一副门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季花。”
这下子,每逢佳节,游人如织。那大家来了,总要吃吃喝喝吧?袁枚的另一爱好兼特长:用饭,就派上用场了。
这位读书人,人生九大爱好,第一是用饭,末了才是读书。
人把韶光花在哪,生活自然就回馈什么。他对美食的精益求精,让随园切实其实成了盛清期间的私房菜馆,气势完备不输本日的网红店,都有名江南了。
▲ 清 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部分
可是袁枚家的菜为什么能那么好吃?
由于他嘴刁,会吃,以是也网罗了浩瀚好厨师。
听到谁家的厨子好,他就要上门请教。若是女厨娘,他还会用肩舆请过来。
最出名确当属名厨王小余,两人可谓饮食上的心腹。
听说第一次见面时,袁枚问他,“听说普通的质料能被你做出美味来,比如几个鸡蛋你都能做出不一样的美味来?”
王小余答道,“好菜不取决于菜的价格,只要手艺好,几棵白菜一点芹菜都能做出美味来。”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小余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会自己买菜、切菜、掌勺。他对美食有一套讲究,懂得揣摩食客的心情,投其所好,以辣味刺激食欲,以酸味解除烦腻。
这些想法也影响了袁枚,他在《随园食单》里也写下了许多想法,比如咸的菜要比淡的菜先上,没有汤汁的菜要先上,天底下有五味,不可以都用咸味来概括……这也离不开王小余一日三餐的启示和互换,《随园食单》也堪称清朝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由于厨师手艺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余一贯武断地不走。
有人问他,“你这样的才能,不去豪门干事,却选在随园里终老,这是为什么呢?”王小余淡淡地说了句,“心腹难,知味更难。”
➊ 图片来源于微博「风一样的婶子」摄
好一句“知味”,想来在王小余心中,随园主人袁枚是个晓得食品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若非如此,他才
可惜的是,王小余只在随园做了十来年,便因病去世了。
后来袁枚每次用饭时,想起他都会掉泪,就写了篇《厨者王小余传》,以此希望拥能被后世更多人知道。王小余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厨师。
➊ 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枚有什么毛病被人诟病吗?
袁枚在诗歌上主见“性灵说”,人也是活得真实。比如他从不掩饰笼罩自己的好色风骚,这点也常被人批。
他虽然写下了这本《随园食单》 ,被称为是古代烹饪著作,有些菜单还大家可以照做。但他本人根本不会做菜,因此也常被人诟病,到底算不算懂吃的?
物道君以为,袁枚当然只是美食家,不是烹饪家。他对美食的爱,源自对希望的追求与知足。他活得很真实,也活得清闲可爱。
听说有一次,他在某户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凉粉,且有淡淡暗香。
打听到一家小店出品后,他就跑去那想问清楚做法。
店家是位年迈赋闲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墨客袁枚,故意刁难,就说这技艺赛过千金,怎么能随便见告别人?
袁枚一听就急了,问要多少钱才可以说,自己一定出。老人家便开玩笑说,“这是金不换!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你是否乐意为这豆腐三折腰?”
袁枚二话不说,立时弯腰三鞠躬。这下子老人家以为自己玩笑开大了,也以为愧疚,就把秘方都见告了袁枚。
这是袁枚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他对豆腐绝对是真爱,不仅爱吃各种做法的豆腐,还会记下不同人家里做的豆腐,比如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程立万豆腐。
➊ 图片来源于「young_studio」摄 ➋ 图片来源于「killway」摄
“食色性也。”食,本是人之常情,但又有多少人会为它做到极致。大凡能称作美食家的,也便是百来年里出那么一两个。
毕竟,在多为了果腹的三餐中,有多少人能细细咀嚼?以是,王小余那句“知味更难”,可能也是万千食品的心声细语。
以是,袁枚也是个真实可爱的人。他既耽于声色味的希望里,倒是以活出了至情至味。
➊ 图片来源于「风一样的婶子」摄
在这里,并非提倡我们都要过袁枚的生活,而是认同、欣赏他对美食的热爱、对美味的孜孜追求、对美好生活的从不懈怠。
世间美味万千,若你我都能细细咀嚼,逐步体会,就举措看成不成美食家,也能多吃点美食,活出点真味,不也是妙事一件?
➊ 图片来源于「风一样的婶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