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
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
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月夜里,词人一袭白衣,临朱栏而立,看那清冷的寒月逐渐西坠。
不觉两鬓间又徒添了点点白发,年至岁末,不知远方的故人何时才能归来呢?

纳兰性德的怀友之作采桑子用典精髓精辟行文流美描写细腻

深夜里,望眼将穿地守望着你的书信,却音信寥寥。
仍是那份牵念,期待着团圆时你我把酒言欢、秉烛夜读,宛若旧时一样。

这是一首怀念南方朋侪之作。
全篇形象勾勒,景物描写,生理刻画,处处表现其\"大众一味相思\公众的情结。

上阕起首两句描写词人月夜凭栏的情景。
\公众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
\"大众词人一袭白衣,临朱栏而立,此时寒月清冷,向西落去。
词人写自己在月夜凭栏了望,思念朋侪,希望朋侪早日归来。
在思念中微蕴年华凋零的出生之感。
白衣朱栏,色彩明艳,形象光鲜。
凭栏,是个意象,其在古诗词里多与离去相思,怀念远人等寂寞、哀伤、幽恨情怀干系。
凉月即秋月。
趖(suō)西:向西落去。
趖:走,移动。
\"大众趖\公众字,较为生僻,原意为缓行,习气多指日月运行偏西。

\"大众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公众两句由景物转入自身生理。
\公众岁晏\公众指岁末。
\公众点鬓霜微\"大众,鬓霜,形容鬓发斑白如霜。
词人在句首句尾分别添加以\公众点\"大众、\"大众微\"大众二字,是实写自己略微朽迈,不是李白的\"大众白发三千丈\公众,而是近似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众鬓微霜\"大众。
但是词人所关注的,却不是这\"大众点\公众、\"大众微\公众二字,而是\"大众鬓霜\公众。
由于接下一句便是\"大众岁晏知君归不归?\公众时候已至岁末年终,南方的故人仍未归来与自己相聚,而此时词人的鬓发都已经斑白了,如此年复一年,短暂的人生能有多少很多多少匆匆膝而谈的光阴呢?

\"大众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
\"大众过片转写书信稀少,从另一个角度衬托怀念朋侪之情。
\"大众残更\"大众,照料上文的\公众凉月趖西\"大众,指夜色将尽。
\"大众传书雁\公众和\"大众尺素\公众皆是用典。
古人有\"大众雁足传书\公众和\"大众鱼传尺素\"大众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去世。
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
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
后遂以\公众雁足传书\"大众指大雁能通报书信。
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大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大众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常日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通报书信。
这两个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此处,词人在\"大众传书雁\公众前添以\公众目断\"大众二字,写出词人久久守望期待之意。

\"大众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大众结尾二句点出相思之意。
\公众一味\"大众,自是承上凉月、鬓霜岁晏、传书雁、尺素层层铺垫而来,犹如百川汇海,自然流畅。
\公众准拟\公众,即希望、期待。
词人希冀在不久的将来,南方的朋侪能够归来团圆,像旧时一样与自己把酒言欢、秉烛夜谈。
结尾处平淡语浅而深婉。
当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在《饮水词笺校》中说:\"大众是阕为怀念南方朋侪之作。
\"大众一味相思是这首词主旨,全词环绕此句展开。
虽词平语浅,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画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