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袁梅(且拥幽兰)

●蜀山剑客

与随园主隔代知音,俏也不争春,得三分照水神姿、凌寒傲骨;

邀楚大夫吟秋纫佩,淡然宜处室,昭九畹羞波洁质、解语慧心。

楹联创作修辞篇之十六|隐字

修辞自评(蜀山剑客):这是在冷喷鼻香阁群中为群友袁梅写的赠名联,采取了隐字中的隐如法
上比首句以随园主袁枚隐其姓“袁”,2-4分句引诗典隐其名“梅”;下比以屈原吟秋纫佩等典句隐其网名“且拥幽兰”。
全联不见姓字及网名,但读之可悟,恍然犹见。
赠名贵不显题字,隐如法常用在赠名联,此联或可抛砖引玉。

【隐如法】

机巧联

●赵军 刘妙仙

图中无夏景;(赵 军)

凼内映山光。
(刘妙仙)

(联都盛宴重开诗联积分赛第54期(机巧一等奖)

对句点评(赵军):跟出句很匹配,句意连贯自然毫无造作之嫌且意境幽美。

修辞点评(蜀山剑客):隐如法也常用于机巧联中,达到巧趣的效果。
这是联都对句擂台第54期赵军老师的机巧出句和刘妙仙的一等奖对句。
出句“图中无夏景”隐“冬”字(图中间的冬字扣无夏景),对句“凼内映山光”隐“水”字(映山光者水也,"凼"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
妙手偶得,天然成趣。

【隐如法】

诗钟合咏·雪

●龙平(石樵)

岁暮色迷梁苑兔;

风前诗冷灞桥驴。

修辞点评(蜀山剑客):诗钟的分咏和合咏中因哀求不犯题字,所以是隐如法最常用到的题材。
龙平老师这比咏雪诗钟用了两个典,一是“梁苑兔”,典出《昭明文选》卷十三《赋庚·物色·雪赋》:岁将暮,时既昏。
寒风积,愁云繁。
梁王不悦,游于兔园。
二是“灞桥驴”典出宋文天祥《山中再次胡德昭韵》之一:“不将颜色污黄金,落得灞桥驴上吟。
是处江山生酒兴,满天风雪得梅心。
”后人便有了“灞桥驴背诗客”的说法,灞桥驴也与灞柳风雪联系在一起。
整比诗钟格调典雅、切题准确,雪之景象呼之欲出。

【漏字法】

题春

●刘光伟(小钓鱼)

老树着花,万紫千红总是;

东风有信,川波岸柳全回。

修辞点评(蜀山剑客):漏字法是隐字中最常用的手腕,古今巧趣联中多有阅读。
刘光伟这副联写春而故意漏了春字,但整联意象生动而有味。
值得讴歌的是,全联还用了全集句法,上比“老树着花”集自清赵翼 《酬钱玙沙》诗: 老树着花逾旖旎,晓星如月渐稀疏。
“万紫千红总是(春)”集自宋朱熹《春日》诗。
下比“东风有信”集自宋代苏轼的《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今年春浅腊侵年。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川波岸柳(春)全回”集自唐韩愈《感春五首》中的颈联“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漏字联今人创作较少,刘光伟此联可谓得个中三味,实属不易。

【经典链接】

隐字,又称为漏字、缺如、瘦语、隐如、隐缺、暗嵌,是对联创作的一种分外修辞手腕。

  隐字便是故意把联句中的尾字或某一个字隐去,以联中已展现之字给读者暗送所缺之字,该联意又正好反响在所空缺的字上,细心的人自然可以从展现的字面上体会出联意,全体联句又形成完美的对偶对仗关系。
利用隐字法创作的对联叫作隐字联。
当然,后来也有一些缺字已经没故意思,比如有些人截取针言为联,形成其余一种奥妙的意味。
比如“若使其人守株待;应知大道多歧亡。
”另“读书果可闻鸡起;议价何须与虎谋”。

隐字有漏字法和隐如法两种表现形式。
歇后又是漏字法的一种分外的表现办法,歇后语一样平常分为两个部分,歇后便是前半部分做比喻,后半部分阐明意思的一种修辞手腕。
歇后语意趣盎然,余味深长,一样平常在利用时,常常是只说前半部分,不说后半部分,把后半部分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但有时也把前后两部分都说出来。
利用歇后语的方法制作的对联,联谜兼备,联意隽永,言外故意,弦外有音,生动光鲜,别具情趣。

  隐如法便是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暗藏在对联中,以联喻物,在楹联中采取干系的话语暗示所要表达事物的一种修辞手腕,隐如具有谜语的意味,谜趣无穷,意境深远。

  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样平常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汉写的春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为宋朝吕蒙正所作。
吕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中缺衣少食,过得冷生僻清,与富朱紫家不可同日而语,苦读寒窗的吕蒙正写下了这幅对联。
这幅对联巧用“隐字”修辞,上联隐“一”,下联隐“十”,谐音“无衣无食”,横批无“东西”,可谓叫苦有方。
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汉过年三难。
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类似的对联如下: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二四七三

  上联隐“缺衣”下联隐“少食”,横批隐“儿去世妻散”。

再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去世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
在高下联镶嵌的针言中,每个针言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正是他的名字。
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来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道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觉得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解释这种风味难以用措辞表达。
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漏“水”,下联漏“酒”,意味隽永。
再看下一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漏“八”,下联漏“耻”。
听说,这个对联是明末清初降臣洪承畴做寿时,一诗人赠他一副对联:人们不解其义,有人测之曰:“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气得洪承畴暴跳如雷。
此联也有一说为人们为卖国贼袁世凯所作。

  更奥妙的是下一联。
听说,袁世凯去世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 千古

  中国公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哀求是绝对不可以的。
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落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公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腕出其不虞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有一种完备用标点组成的联,如上联全用问号(?),下联全用感叹号(!
),即所谓无字对联,也可以视为缺如法。
其意义也是不缺指,或所指甚多。

在对联中用干系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便是将要讲的隐蔽起来,这种制联方法称作隐如。
隐如手腕,彷佛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随意马虎遐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
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丽人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
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民气动。

再如:

  字写三秋离北塞;

  路通一线到鹏图。

  上联隐“雁”,下联隐“指南针”。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
“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
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了局一定和醉蟹一样去世路一条。
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实质的差异。
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便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因此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遐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如下几联:

  一肩风雪三千里;

  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联隐“轿夫”。
下联隐“猫”。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隐“张”。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

  暗指表现为官清廉、司法森严。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