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不雅观点锐利,否则讽刺意味不浓。
又要措辞蕴藉,不然就会像骂街。
晚唐墨客罗隐,是写讽刺诗的妙手,被后世称为“晚唐毒舌”。
他写的这首《黄河》,构思奇特,堪称讽刺诗的佳作。
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我们来读一读。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解。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神仙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黄河
1、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解。阿胶,药名,听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旨意原来难以明了。
为什么不能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
这是借用的典故,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到:“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意思很大略,不管倒多少阿胶,都没有办法让黄河水变清。
但罗隐很故意思,他没说“不能让黄河水变清”,而是说“不能上天的旨意明了”。
这是暗喻的手腕。
墨客用黄河水来比喻上天的旨意,阿胶不能让黄河水变清,以是也不能让上天的旨意明了。
而上天,又常日用来比喻天子。
那么上天的旨意,便是比喻天子的旨意。
以是,黄河水便是比喻天子的旨意。
这里隐含了两次比喻,“天意”只是中间过渡的桥梁。
您看,墨客通过阿胶不能让黄河水变清澈,却引出了天子旨意难解的不雅观点。
是不是非常奥妙?
那么,天子的旨意为什么不能明了呢?
黄河
二、天子旨意难解的直接缘故原由
2、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解,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要能上通银河,该当要像黄河一样弯弯曲曲,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想要天子的旨意明了,只有两种办法:
一、到天子身边;
二、天子的旨意下达很通畅。
(1)能不能顺利到天子身边呢?
不能,由于“解通银汉应须曲”。
银汉,是比喻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靠近天子,去理解天子的旨意,那么就要像黄河一样弯弯曲曲。
言外之意便是,文人想要到朝廷做官,要学会曲意奉承。
你学会了曲意奉承,那下面的其他文人又无法明了天子的旨意,以是这行不通。
(2)天子的旨意能不能下达很顺畅呢?
也不能,由于“才出昆仑便不清”。
昆仑,也是比喻天子。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天子的旨意刚一下达,立时就变得浑浊,也便是变了味,以是这也行不通。
您看,文人无法顺利到天子身边,而且天子的旨意也无法顺利下达,以是天子旨意难解。
但这只是直接缘故原由。
根本缘故原由是什么呢?
文人为什么无法顺利到天子身边,而要曲意奉承?
天子的旨意为什么会刚一下达,就变了味呢?
黄河
三、天子旨意难解的直接缘故原由
3、高祖誓功衣带小,神仙占斗客槎轻。槎,木筏。
这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
(1)高祖誓功衣带小。
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后,封赏元勋时说,纵然黄河像衣带一样狭窄,元勋的爵禄也要传给子孙。
黄河怎么会像衣带一样狭窄呢?
很明显,刘邦的意思是,所有元勋的爵位和俸禄都要世世代代,一贯传下去。
您以为刘邦这誓言靠谱么?
问题非常大。
不管您有没有才能,只要您的先人是元勋,那么您就可以拥有这个官职。
这不乱套了吗?
天子不能任人唯贤,他的旨意还怎么下达呢?
这便是天子旨意无法顺利下达的根本缘故原由。
(2)神仙占斗客槎轻。
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瞥见有女子正在织布,阁下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请教长于占卜的严君平,严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
在这个典故中,会占卜的是人。
但墨客改成了“神仙”。
这就很故意思了。
一个神仙给你占卜,你能不能到天上,他完备可以信口胡说嘛。
你多给点赏钱,他就说你能到天上去,立时就把你送上天。
你给的赏钱不足,他就说你不能上天。
您看,神仙占卜是不是很搞笑,神仙的身份就决定了他可以信口胡说。
同样的道理,那些选拔人才的官员呢,同样很随意,想选谁就选谁。
官员随意选拔人才,这是文人无法顺利到达天子身边的根本缘故原由。
既然墨客找到了根本缘故原由,那么该如何办理呢?
黄河
四、人都不在了,还考进士干嘛?
4、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三千年后谁还在世呢?又何必劳烦你报告好。
诗人为什么要说“三千年后”呢?
听说黄河五百年清澈一次。
墨客在这里是故意夸年夜。
黄河清澈,能解释什么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剖析了,黄河水是比喻天子的旨意,黄河水清澈,便是指天子的旨意明了,能够顺利下达。
可是三千年后,还有谁在呢?
言外之意便是:天子昏庸,官员嫉贤妒能,我是没有指望再考中进士了。
有了前面的铺垫,结句的“何必劳君报太平”就充满了讽刺意味:人都不在了,还考进士干嘛?
五、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连用两次比喻,表达出天子旨意难解的不雅观点;
其次,接着用比喻,剖析出天子旨意难解的直接缘故原由;
再次,还用比喻,剖析出天子旨意难解的根本缘故原由;
结尾,问题无法办理,只能无奈地讽刺。
从墨客的行文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墨客的论证非常严谨,先表达不雅观点,再逐层剖析,逻辑性很强。
更难堪得的是,罗隐不仅看到了官员的问题,而且还指出了天子的问题,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不雅观点锐利之所在。
不仅如此,墨客多次采取比喻和用典的修辞手腕,把自己的不雅观点隐蔽在与黄河有关的事物中,句句不离黄河,非常蕴藉耐读。
这便是这首诗的奥妙之处。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