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淘沙(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是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来又用为词牌名时,形制又随之改变。
这首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不雅观景象,前两句写涨潮,后两句写退潮。
作品用词洗练,毫无雕饰,却写出了潮水的变化多端和雷霆万钧的气势。

有情风卷千古浪十首诗词书写大年夜美壮阔东方潮

2.酒泉子 (宋 潘阆)

长忆不雅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词中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句,可谓是尽人皆知。
这首作品上阙写钱塘江潮涌的壮阔,重点是下阙突出描写弄潮儿大胆无畏的气概,整首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弄潮儿那种敢与天争雄的英气赛过了奔驰的潮涌。

3.忆江南其二 (唐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作者有三首《忆江南》,这是第二首,作者曾在杭州做过刺史,西湖边至今还有白堤替作者守望着俏丽的江南。
壮阔的钱江潮,作者以清闲的姿势和心态去欣赏,正是表现了作者经历沧桑荣辱之后平和的心态。

4.闻鹊喜 吴山不雅观潮(宋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这首词为读者呈现出潮来潮去又至江面沉着的过程,好似连环画,生动形象又色彩鲜艳明快,“快风吹海立”所呈现出的席卷天地的气势,与“隔江闻夜笛”那潮退浪平的宁静形成光鲜比拟。
在浩瀚描写钱江潮的作品中,这首作品写出了钱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觉得。

5.江南曲(唐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小诗用白描的手腕,写出了一个贩子之妇的心声与幽怨。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贩子重利轻离去”之句。
日昼夜夜的潮涨潮落,犹如取信的君子,反倒是那位忙劳碌碌的心爱之人不断的失落信于自己。
虽然只是妇人之怨,却写得细腻温婉,也写出了作者在心底里对诚信的呼唤。

6. 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滁州刺史任上。
这首诗写山涧清幽明快的春色,傍晚下雨致使潮水涨得很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我们领略了钱江潮的壮阔气势后,又感想熏染了山雨春潮的闲淡宁静。

7.山光寺(宋 刘敞)

隋家昔日歌舞地,荒草满庭烟雾深。

犹有老松长百尺,悲风来动海潮音。

作者刘敞,北宋时人,在宋仁宗年间曾做过扬州知州。
山光寺就在扬州,始建于隋代,开始时是作为隋炀帝下扬州时的行宫,后因占卜不吉利,就不在此处居住,便由宫改为寺。
很明显这是一首怀古诗。
我们知道扬州并不靠海,而作者却写百尺老松间响起了“海潮”之音,虽是夸年夜但却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8.杂诗四首其二(宋 黄庭坚)

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

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这首诗说人们倾慕出家人消遥清闲,却又抛不下尘凡恩怨和功名利禄。
尤其是在困难挫折时就更神往,可一旦情形好转就又要去追名逐利。
就象那海潮,反复冲刷着沙滩,来时凶猛让人恐怖,可是退去后却沉着无奇,优柔的沙滩让人乐不思蜀。

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墨客,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便是个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个中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讴歌,也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两句写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而我个人认为,上面颔联两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才更好,写得是多么的辽阔旷达,意气高远,激扬奋进。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两句所表现出的豁达,才让人觉得到这整首诗积极、乐不雅观的精神和开阔的寓意,才能在后面两句中让读者体会到光阴转换带给人的不是伤感,而是面对新希望的喜悦。

10.菩萨蛮 黄鹤楼(近当代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创作于1927年,当时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期间,北伐虽然得到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付他所处的时期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出息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武断信念的乐不雅观。

当时的那段期间,多么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个新旧时期更替之时,而当时作者也正是在这历史时候不但看到面前的残酷斗争,但更多的是,以革命家的风范和见地,看到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机遇和新希望,并武断的、积极的、忘我的投身到这革命的年夜水之中。
听凭“涛声吼地来”,或是“快风吹海立”,多么艰巨、多么惨烈的形势,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真正作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