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北齐》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解释:看罢这首诗的韵脚,恐怕一些喜好旧体诗的人们肯定会认为,这首诗采取的,是《平水韵》中的五微韵。
如果真是这种认为,那就错了。
由于什么呢?由于这首诗中末了一个韵脚“围",属于《平水韵》中的四支韵,古读伊yi。
其次最为根本的一点,出句的韵脚"机",这儿可算作是繁体字时期的笔墨"机",即读ji,而不是繁体的“機"(gei)。
以是韵脚"衣",读yi,而不是当今的新韵部。
这一点,在《切韵》等分得十分清楚。
而本人在五微韵辩析一文中也已经解释了。

三首唐诗韵脚辩析 李商隐北齐 巧笑知堪敌万机

如下再看两首:

贺知章《还乡偶书》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如果根据诗中三个韵脚字"回"、“衰"、"来”的当代拼音字母来辩析的话,显然没什么好说的,由于三个韵脚字的韵母中的韵尾都是“i";如回(huei)、(cui)、(Iai)。
可是别忘了,个中韵脚字的“回",古读huai,音怀,阳平调。
与“来"相协。
那么"衰"呢?当然读作shuai,整首诗通协。
如若根据字意读作cui,虽然有依有据,但在音韵上就欠协了。
好在“衰"字既是古多音字,也是音义相通的两协字,以是读作shuai,既在诗的声韵上相协,也在字义上可以通释。
绝不碍事。

再看下首:

戴叔伦《湘南即事》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昼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解释:这首诗采取的,是支韵。
如果有人读罢这首诗,觉得到韵脚"衰”与师与时不押韵,那么就让我们来翻查一下以《广韵》拼注的《辞源》。
"衰:1,《集韵》苏禾切,平戈心。
微部。
同"蓑",雨具即蓑衣。
2,《广韵》所追切,平脂生。
微部。
3,《广韵》楚危切,平支初。
又《集韵》,仓回切。
”那首诗中的韵脚"衰”,显然是支韵。
那么令人困惑的事儿就产生了。
既然"衰"字在古多音字中属四支韵,那么根据传统拼音的“楚危切”,怎么就无法反切出准确的读音来呢?这是由于"切下字"的"危"字也是多音字,既读wei(阳平),也读伊(yi阳平),以是楚危切,切出的读音为“辞”。
如此以来,当然就与诗中的韵脚"师”、"时"相押了。
同样,根据两协字的语义通用老例,迷惑也就打消了。
#古诗词的魅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