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情作风创新:以“两讲两树”开新局,事情作风大转变
中华诗词学会新一届领导上任后,以“两讲两树”(讲政治,讲联络,树正气,树形象)开局,推进事情作风转变,树立新风气,增强新活力。通过“两讲两树”活动,学会机关形成了风清气正、联络共事的新局势:一是健全了党支部,党员模范浸染和支部核心浸染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二是推动内部机构改革,将学会内设机构由9个调度为5个,优化事情流程,激活了事情动力;三是完善了财务管理、会长值班、离京请假报告等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四是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诗词学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中华诗词学会的辅导性与折衷性,形成“整体联动、系统推进”的新格局。
二、管理办法创新:制订方案,以“九大工程”引领中华诗词繁荣发展
制订《“十四五”期间中华诗词发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中华诗词学会成立35年以来的一次新考试测验和新创举。《方案》于2021年10月9日正式对外公布履行。《方案》提出履行“九大工程”,即诗词佳构创作工程、诗词评论与研究工程、诗教质量提升工程、诗词人才军队培植工程、诗词出版与传播工程、诗词组织培植工程、诗词事情联动工程、学会领导成员和会员学习提高工程、诗词网站联动共享工程。这个《方案》,不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事情方案,而是辅导全国各地诗词学会开展诗词事情的详细方案。三年半来,在各级诗词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方案》履行取得显著成效。
三、组织培植创新:成立专委会,特色光鲜的活动发达开展
三年半来,中华诗词学会已成立部委机关、企业、高校、字画、演艺、出版传媒、科创、体育、医药、青年、女子、少数民族、残疾人、诗教、散曲、现当代诗词研究、城镇、村落庄、创作、评论、朗诵、吟诵等20多个诗词事情委员会。这些专委会的成立,为中华诗词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组织力量,已成为推动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主要组织保障。各专委会成立后,充分发挥各自上风,凸显专委会特点,组织开展了时期性强、特色光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中华诗词奇迹繁荣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中华诗词学会体育界诗词事情委员会微刊,为巴黎奥运会中华健儿开设《奥运会·巴黎时候》,截止2024年8月14日共发13期。
四、做事办法创新:“环绕中央、做事大局”及时有效,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三年半来,中华诗词学会不断强化和拓展诗词的社会功能,坚持把“环绕中央、做事大局”作为事情重点,为国家发展全局凝心聚力、引发正能量,为全面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比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了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诗词创作活动,编辑出版了《百年诗颂》和《百年诗颂(加注版)》。它的出版是中华诗词界自觉利用诗词做事于党的重大庆典和主要活动的一次成功考试测验,标志着中华诗词界发挥和拓展诗词的社会做事功能进入了崭新的自觉期间。又比如,组织编辑出版《诗颂新时期》三部曲,即:《欢庆二十大》《礼赞冬奥会》《歌咏冲动中国人物》。这是继《百年诗颂》之后全国广大墨客以中华诗词记录新时期、书写新时期、讴歌新时期的又一次集体创作,充分展示了中华诗词界与时期同频共振、与公民同向同行的任务担当与精神风貌。中华诗词学会科教与文创诗词事情委员会、中国文化报传媒集团与江西省文旅厅联手开展的“诗旅江西”初见成效,影响也在扩大,“诗旅中华”的设想正在酝酿之中。
五、发展理念创新:大力推动诗词“入史”取得可喜进展
中华诗词学会高度重视中华诗词“入史”(即写入现当代文学史)事情,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安排支配。2022年1月11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联合主理中华诗词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事情会议。周文彰会长亲自主持会议。大家环绕中华诗词如何写入现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深入谈论,提出详细方法。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提交了关于推动“当代诗词入史”的提案。环绕这份提案,中华诗词学会组织了“再谈中华诗词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主题研讨会,专家学者环绕主题开展了谈论。同时,中华诗词学会网站还专门组织揭橥了关于诗词“入史”问题的学术理论文章5篇。《中华诗词》杂志社编写的《当代诗词史》于2021年6月由中国书本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为当代诗词界自己书写历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推动“入史”的目的在于推动文学史界把现当代诗词写入文学史。令人可喜的是,受中华诗词学会委托,山东诗词学会大力支持,《21世纪中华诗词史》的研究和编写事情已经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启动。
六、发展思路创新:高度重视大数据,让诗词融入数字化时期
中华诗词学会高度重视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在诗词事情中的利用。一是对学会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升级,于2021年9月5日正式上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诗词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率。同时,还辅导培植省级学会网站32家、市级协会网站213家和县区级协会网站547家,全部与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实现了互通互联,协作同行。二是举办“数字化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论坛”,推动中华诗词奇迹向纵深发展。2022年11月22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理的“数字化时期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举办。论坛主题是“数字化时期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分为“中华诗词与科技”“中华诗词与文旅”“中华诗词与传统文化教诲·文创”“中华诗词与新媒体”四大版块。三是举办中华诗词大数据培植专题研讨。2024年7月29日至8月2日,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了“中华诗词大数据培植研讨暨诗词网站联动共享工程培植年度颁奖”活动。周文彰会长到会强调,要持续加强诗词大数据培植,让中华诗词在推动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发挥更大浸染。四是成立中华诗词学会大数据奇迹部,卖力全国诗词大数据事情的操持制订、组织履行等事情。五是建立勉励机制,对前辈单位、精良管理员、前辈个人进行表彰褒奖。六是“中华诗词”在中心宣扬部的“学习强国”上线,使中华诗词的传播推广全方位面向社会。
七、诗词传播办法创新:建立中华诗词博物馆,让诗词有了陈设展览的专门场所
中华诗词学会与都城图书馆联合打造的“中华诗词博物馆”于2023年12月26日起开放试运行。中华诗词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上风,以拓展做事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做事成效为重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模式,将文献、文物和文学叠加赋能,探索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据悉,中华诗词学司帐划在各地已有的诗词陈设场馆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动机制。
八、社会做事创新:充分发挥诗词社会做事功能,助力村落庄振兴
2022年9月8日,中华诗词学会与甘肃省临潭县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落举行。临潭是中国作协定点帮扶县,结对共建后,中华诗词学会采纳“文化+党建+村落庄振兴”的帮扶模式,助力临潭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当代诗词的创作和传播,扩大临潭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引发村落庄振兴的内生动力。2024年9月中旬,“俏丽村落庄字画展”将在临潭“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举行,同时将作品捐赠给“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永久收藏。“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是海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作家书画为主体的常设展馆。展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名由“公民艺术家”王蒙师长西席题写。“俏丽村落庄字画展”首展2024年8月21日在山西省汾阳市“中国贾家庄村落庄艺术馆”举行。展出的100多幅字画作品,写的画的都是墨客们新创作的当代新田园诗,个中有不少是我国当代著名字画家。
九、诗词教诲创新:踏实推动诗教事情深入开展,诗词文化进一步遍及
从1995年开始,中华诗词学会以诗词“六进”为内容,以诗乡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诗教事情。三年半来,中华诗词学会把诗教事情摆在突出位置,制订方法,落实专人卖力,成效显著。截止2023年12月尾,中华诗词学会验收认定的诗教单位如下:中华诗词之市(地级市)33个、中华诗词之县(市、区、旗)266个、中华诗词之镇(乡)211个、中华诗词之村落16个、中华诗教示范学校544个、中华诗词之家9个。各个省市区诗词学会都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单位会员,个中27个单位会员开展了诗词创建活动。目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创建事情不再连续,但诗教事情连续推进。一是校园诗教事情发达开展。各省诗词协会与教诲部门联动,组织积极开展校园诗教事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特殊是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在中小学开展诗教事情成效突出,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宣布,得到国家教诲部根本教诲司的充分肯定与重视。二是培养了一批精良的诗教名师和志愿者,他们在诗教事情中发挥了主要的引领和辅导浸染,为诗教事情的持续发展供应了人才支持。三新诗词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各地通过举办诗词比赛、朗诵会、创作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参与,促进了诗词文化的互换与传播。四是诗词文化环境培植逐步扩大。景区、校园、公园等环境培植中诗词文化份量持续扩大。
十、诗词创作军队培植创新:壮大诗词创作群体,提高创作水平。
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把加强诗词创作群体培植摆在突出位置,制订方案,落实详细方法,与各省(市、自治区)诗词组织联动,共同强大诗词创作群体。目前,诗词创作群体不断壮大,包括各个年事段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诗词创作之中。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领导干部到工人、农人、知识分子、学生、快递员、环卫工人、保洁员等,都展现出对诗词创作的热爱。据统计,我国诗词作者和爱好者已近400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达5.5万人,全国各级诗词学会会员约60万人。同时,创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各种诗词培训、研讨活动以及诗词教诲的遍及,创作者在诗词的格律、意境、修辞等方面的驾驭能力不断增强,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期特色、较高艺术水准的诗词作品。中华诗词学会把2024—2025年为“中华诗词佳构年”,并制订了履行方案,提出了详细方法,各地纷纭相应。持续有力地抓下去,诗词创作整体水平会逐步提高。
(作者系《成都党校报》原实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