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地处重庆南部,南接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县,北接重庆涪陵、武隆。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南川就属巴国枳邑,已有巴国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郡县,属巴郡枳县。元代至清代,更名为南川县。
清代《南川县志》中这样形容南川:“黔蜀襟喉,巴渝险要……”足见南川在古时属渝南重镇,因此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吟咏,如宋代一位云游墨客的“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清代周士岳的“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为此宗”……
南川究竟有何神奇魅力,引得古代文人雅士们留下如此令人憧憬的诗句?近日,追寻着他们留下的足迹,探寻古诗中的南川。
游人半向金山走 诗作多在此山中
大娄山脉巍峨耸立,绵延入川,在南川形成最高峰,人称金佛山,别号金山。据清代《南川县志》卷一《山》记载,金佛山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
金佛山的旖旎风光有多吸引人?在古诗中早有印证。清光绪年间墨客韦起文曾在他的《留客看山歌》中写道:“城南温度九十九,游人半向金山走……”以此形容夏季的金佛山景象风凉,游人们纷纭到山中避暑游览。
坐拥如此奇丽的名山,南川的古诗一定不胜列举吧?
2016年,南川区委宣扬部、区旅游局牵头出版了一本《金佛隐士文历史研究》。然而,个中涉及辛亥革命以前创作的反响南川的诗歌不敷百首。
根据该布告载,描写南川最早的诗歌是宋代的《望金佛山谣》:“朝望金佛山,暮望金佛山,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
但《金佛隐士文历史研究》搜集汇编者、南川区原旅游局副局长张钦伟表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否便是第一首写南川的诗歌,由于史志资料不敷,这些问题都不可考。
在寻访过程中也创造,南川区如今仅存的这一部分古诗中,大部分都与金佛山有关,且集中在明清期间。例如,明代高僧敏树如相在《游南川金佛山》中写道:“古佛当年应迹来,南川瑞霭曙光开,奇峰一带冲霄汉,锦水千寻涌翠堆……”清代墨客张谨度在《晓望金山》中描述:“山势如文势,奇离夺化功。路迷青霭外,云起翠微中……”
“古代的南川地处偏远,不通水路,道路波折,唯一进入南川的交通办法便是步辇儿或坐轿,听说当时从重庆主城到南川步辇儿要花上三天三夜,因此鲜有名家大师到此一游。”张钦伟见告,在仅存的诗歌中,作者都是当时南川当地的县令、举人、秀才等。
诗咏“南川古八景” “金佛晚霞”最有名
南川境内有天下罕见的喀斯特台原地貌,周边山脉连绵,山势雄奇奇丽、弯曲重叠,故古称“九递山”。再加上分外的景象条件,云雾环抱,泉溪星罗棋布,景致深秀迷人,因此在千百年前就形成了“南川古八景”,为众人所传唱。
民国期间的《南川县志》称,“南川古八景”即金佛晚霞、白雾晴岚、合溪印月、孝妇涌泉、古渡流金、圣水三潮、石池卧象、偏佛晨钟。
“八景中有一处在城内,其他七处在城外,古人多有题咏。岁月流转,如今这些旧景中部分已经消逝。”从事多年南川古诗研究的南川区文化学者张建华见告。
古人眼中的八景是什么景象?我们可从诗中找到答案。
清代墨客张谨度在古诗《白雾晴岚》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致:“朝阳上晴风,岚光吞白雾。”白雾坪为城南诸峰之雄,蔚然森秀,林谷柔美。当久雨初晴,雾气上接霄汉,白云浮游山间,十分引人瞩目。
发源于柏枝山麓(今南川、桐梓境内)的九条小溪,个中两条汇合于合溪,成一碧水深潭。仲秋风来,夜空如洗,朗月高挂,两水映照,景致迷人。某一晚,清代墨客康作霖住宿南川合溪,被面前夕色折服,写下诗作《合溪印月》:“双溪汇成渠,一色净如洗。好风吹月来,影落碧潭里。”
“八景之中,以‘金佛晚霞’最为有名,居众景之首。”张建华说,古时每当夏秋晚晴,落日斜晖把层层山崖映染得金碧辉煌,山顶飘着几朵流云,与晚霞交织之下,会缓缓涌现似人非人的影像,如一尊金身大佛交射出万道霞光,非常壮不雅观俏丽。
清代墨客袁蔼如写有《金佛晚霞》一诗,咏曰:“晚钟敲罢老僧闲,万丈明霞缥缈间。欲见金身亲说法,匆匆又被白云关。”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中寺庙的老僧刚刚敲过晚钟,晚霞云雾交相照映着金佛山,墨客想走到跟前聆听石佛说法,却又被匆匆飘来的白云隐瞒住了。
清人张谨度、康作霖都曾以《金佛晚霞》为题,将此番美景用笔墨镌刻在诗歌中,流传至今。张谨度吟诵:“确是晒台路,龙标炫赤城……”康作霖写道:“形胜无可名,嵯峨矗云际……”
金山脚下文人多 “周氏文脉”居首位
在南川不雅观音桥(现今南川区大不雅观镇)曾有一支特殊刺目耀眼的周姓房族。族人之中,大都工于诗文,在南川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作,大不雅观镇也因此成为周氏文脉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在民国期间的《南川县志》十四卷《人物祥异》中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周氏一族的故事,这样的情形在县志中并不多见。”张钦伟先容。
据记载,周家的先人原籍江西吉水,个中周万殊是周氏房族中第一代移居南川的周家人。从周万殊开始,周氏族人间代都功名在身。个中,周万殊为乾隆六年(1741年)拔贡,后任湖南郴州州判。
周万殊有八个儿子,个中周士孝、周士澐、周士岳、周士寿四人都是举人,周士禧是拔贡。孙子有10多人,周石兰、周立矩是举人,周立瑛是清嘉庆年间进士,周立模、周立椿是拔贡。此外,他的侄孙周伯寅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为何一部地方志会对一个家族如此重视?
张钦伟见告,周氏举人、贡生之中,大都工于诗文,如周立矩著有《松风阁诗集》十卷,周立椿著有《思天真斋诗赋文稿》,周石兰著有《海天阁诗钞》六卷。
虽然这些诗集均已失落传,但他们吟咏南川的诗文却有不少留传至今,如周立椿的《望九递山》:“烟濛濛,雨濛濛,何处飞来倚碧空……”周士岳的《望金佛山》:“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此为宗……”
个中不得不提的是周伯寅,他文采飞扬,生平写下不少随处颂扬的诗作传世。这些诗作中,大部分是歌颂家乡南川的,他在游历了莲花寺、老龙洞、四十八渡等地后都留下了佳句。
他在《莲花寺石笋》中感叹:“椒叶椒花春复秋,莫将零落问来由。空门自古无笔墨,只有天龙一指头。”在《老龙洞》中吟诵:“几番灵雨遍三田,整顿骊珠睡九渊。道是神龙君不信,半崖鳞甲起苍烟。”在《四十八渡》中抒怀:“清流屈曲走惊蛇,夹岸阴崖错虎牙。一渡一溪三百步,误从溪口问桃花。”此外,他还两次亲历金佛山,写出了别开生面的《前游金佛山记》《后游金佛山记》。
“在现存的南川古代文学作品中,周氏一族为我们贡献了大量的诗歌,后来坊间称他们为‘周氏文脉’,其地位在南川当地的文人雅士中可居首位。”张钦伟说。
遗憾的是,到了近当代,大部分周氏子孙逐渐流落各地,难寻其踪。曾经名噪一时的发源于大不雅观镇龙川村落的周氏文脉,逐渐从南川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