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分作文的作者是唐朝墨客祖咏。
他的考场作文竟然没有按照哀求写完,就交卷了,看起来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实在不然,祖咏以为自己用最简短最凝练的句子,已经把考试题目最完美的表达出来了,所谓多一个字都是摧残浪费蹂躏!
当考官提醒他,按照规定,要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你这个卷子字数不足的时候,祖咏相称自傲地回答:意尽也!
不肯再多写一个字!
在其他考生的倾慕妒忌恨中,交卷翩然而去!
这首诗后来广为流传,便是他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朝最传奇的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切实其实如同神品

那么,祖咏哪里来的自傲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先看题目,叫终南山余雪。
祖咏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该当在农历仲春,这个时候该当也是早春时节。
树木开始萌芽,但是仍有余雪存在。
作者瞥见终南山的北坡树木葱茏,但有少量的雪覆盖,这是说到了余雪。
而后两句则更加妙不可言了,傍晚的时候,景象放晴,在暮色四合之时,有一束阳光扫过来,照亮了浮在云真个积雪,这个时候让人倍感凉意。
诗歌的味道就在于蕴藉,在于遐想,你闭上眼睛就能想到的意象。
以是,不必多说!

这确实是一篇很精良的高考满分作文!

第二篇满分作文,则充满了玄妙的色彩,乃至有人传说得到了神仙的指示。
这也解释,这首诗的妙处。
这首诗便是唐代著名墨客、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
钱起,字仲文,唐代墨客。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个中精彩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这首诗叫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长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奥深厚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冲动、悲哀;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贯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冲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成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瞥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当时高考的题目出的俊秀,取屈原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给考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代人要理解这个题目,你得知道湘灵鼓瑟的典故。
这是个俏丽而悲哀的传说。
舜帝去世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是两姐妹,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钱起就环绕这个俏丽传说,按照考试的规矩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前五句全是写湘灵鼓瑟,从历史、声音等各方面描写了哀怨的鼓瑟声音,也没啥好的出奇的地方,关键是末了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结语,绝对出人意表堪称神妙。
其妙处无需多说,你闭上眼睛沉入那个意境即可。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传说,听说钱起在去考试的途中,半夜睡不着觉,听见有人吟诵诗,他只记住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出来找人却踪影全无,疑惑是有神人合作。
这不过是俏丽的传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