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纷纭感叹,现在过年省略了很多仪式,年味儿越来越淡,孩子亲自体验的机会大大减少,可怎么把过年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通报给孩子呢?

是啊,如果孩子们不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潜意识里没有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将来可能会忘却自己的身份,那该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公民日报曾评论说:对待像春节这样仪式感光鲜的节日,越是心怀留恋,越须要用行动去表示。

孩子须要知道“年”不仅是纵情嬉闹的时候,还是藏在深山里的猛兽;饺子不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还承载着更岁交子、大吉大利的寓意;压岁钱不是为了压住年事,而是为了压住邪祟。

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那怎么让过年的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孩子的脑海中呢,看动画,而且一定是我们国产的、优质的、原创的、浓浓年味儿的动画,用一种最直不雅观、最亲切的办法去理解我们的年,并永久记住它。

为大家搜集了3本优质国产原创动画,陪着孩子一起看起来吧。

第一部,《元日》

这部动画片连公民日报都点赞,评论说:美哭了!
这才是中国的动画啊!

这部动画片时长5分钟,以古诗《元日》为背景,用精美的水墨画风,完全再现了明朝嘉靖年间过春节的传统和习俗。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古人是如何过年的,拉近和孩子的间隔。
孩子们看后身临其境,秒懂过年习俗,过来人看后也是回味无穷。

东风送暖,梅花开放,炮竹声声,烟花残酷,一派欢快祥和的气氛。
孩子们在门口放鞭炮,下意识地捂起了耳朵,这便是以前过年最普通的场景。

父亲踩着梯子贴春联、挂灯笼,装扮一新。
母亲们忙着做年夜大饭,祭拜神灵,为新年祈福。
这些习俗在老一辈人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小孩不仅贪玩,而且嘴馋,从大人那里得不到知足,就到屋里偷摸找吃的,乃至连贡品都吃,不巧被大人创造,赏了几个花生(永生果),才心满意足。
真是应了那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便是年。

过年期间,人们的心情好了很多,不会随便责怪孩子,大人之间见面也是“新年好、新年好”地说些“吉利话”。

逛庙会是过年的重头戏,糖葫芦、糖人、小花灯,这些精细的零食和新奇好物总能吸引住孩子。

元宵节,看烟火、赏花灯、猜字谜、舞龙,分外热闹。

《元日》这部唯美动画片,只用5分钟,就仿佛让人看了一辈子,这里会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第二部,《过年》

《过年》是一部剪纸动画短片,形式独特,充满浓浓的中国风,先容了辞旧迎新、戴德祝福、团圆和谐、憧憬未来的文化内涵,现在已经用8种措辞向天下播放。

选用的剪纸来自国家级非遗传传承人伏兆娥,将剪纸和二维动画结合,在不到5分钟的韶光里,让孩子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

首先用剪纸动画风先容了年的来历。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到村落里侵害人类和农畜,人们每到除夕就逃往深山躲避年兽。

有一年,来了一位老人说能赶走怪兽,就有一部分村落民留下来。
当年兽来的时候,创造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红纸、烛火通明,还有噼啪的炸响声,年兽被吓跑。

村落民们为了庆贺赶走年兽,就开始穿新衣、相互道喜,其他村落庄的人也知道了用鞭炮驱赶年兽的方法,年的传说便是这样来的。

接下来先容了当代人是如何过新年的。

写福字、贴窗花、包水饺、放鞭炮、拜年,传承了过去的过年习俗,很是喜庆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人们都奔赴四方,但是每到过年,都要拖家带口赶回家过年。
不管时期若何变革,团圆是永久不变的主题,家是人们心中最优柔的地方。

《过年》给孩子们通报的思想便是:纵然其他习俗不能还原,也要费尽心机团圆。

第三部,《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不到10分钟,用古风古韵的漫画形式讲述了“除夕和年”的来历。
绘画风格像极了年画,还有我们小时候看的葫芦娃、孙悟空这类动画片。
具有复古神话色彩,也非常生动、活泼、有趣。

这个来历和上面《过年》中的讲述有差别,但终极的结论是同等的,会见告孩子,过年的习俗都有什么,都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有个怪兽叫夕,到尾月三十晚上就来祸害老百姓。
一位老爷爷乞助灶王爷,灶王爷想制服怪兽,反而被怪兽打败。

灶王爷上天庭乞助,碰着了神农,结果一个叫“年”的小神童自告奋勇,神农给了年一条红绸子,年就上路了。

夕又来作歹了,年年夜胆地和它对峙,三五下就打跑了夕。
他采取的方法便是烧竹竿、用红绸。

为了以绝后患,灶王爷要求年让家家都有红绸,这下又喜庆又安全。

人们为了庆祝胜利,就把尾月三十叫“除夕”,为了纪念年的功绩,就把正月月朔叫“年”。
习俗逐渐蜕变成放鞭炮、贴对联。

这部动画片,还能见告孩子一些值得琢磨的道理: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年夜胆倔强,要同心协力、联络同等。
让孩子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精确面对挫折。

上面三部动画片,风格不同,结合在一起看,会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关于过年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让过年的印记刻到孩子骨子里,把“年味”留在心中,便是对过年最大的尊重。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