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听】进入听书模式。

祝英台近·晚春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旬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宋词精选祝英台近晚春宋代辛弃疾

逐字逐句剖析: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宝钗分:指分离的情景,古代女子出嫁时会佩戴宝钗,这里可能暗示着离去。

桃叶渡:江南名胜之一,位于今南京市秦淮河边,古时常为送别之地。

烟柳暗南浦:烟雾和柳树使南岸显得幽暗朦胧。
南浦常用来指代送别的地方。

这一句描述了一幅春天送别的场景,暗示着墨客或所爱之人即将远行。

怕上层楼,旬日九风雨。

怕上层楼:害怕登上高楼望远,由于那会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旬日九风雨:形容景象多变,险些每天都不才雨刮风,也隐喻心情的阴郁烦懑。

通过描写景象来反响人物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断肠片片飞红:花瓣一片片飘落,令人感到伤心欲绝。

都无人管:没有人关心这些落花。

更谁劝、啼莺声住:还有谁能阻挡那些令民气碎的黄莺叫声呢?

这里借物喻情,用落花和鸟鸣来象征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哀伤。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鬓边觑:偷偷看自己鬓角旁的花朵。

试把花卜归期:考试测验用花朵占卜亲人何时归来。

才簪又重数:刚把花插在发间就又开始数起花瓣来了。

表达了墨客对亲人归来的期盼以及等待中的焦虑。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罗帐灯昏:罗帐内的灯时间暗不明。

哽咽梦中语:在梦中哭泣说话。

描述了一个寂寞悲惨的夜晚景象,反响了墨客在梦境中仍旧无法摆脱心中的痛楚。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是他春带愁来:春天带来了忧闷。

春归何处:春天要回到哪里去呢?

通过对春天的拟人化处理,表达了墨客对付美好光阴流逝的无奈。

却不解、带将愁去。

却不解、带将愁去:但春天却不睬解带走这满心的忧闷。

末了以反问的形式加深了对春天拜别的遗憾,同时也加强了整首词的抒怀色彩。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付该词的赏析:

黄苏《蓼园词选》:黄苏认为此词“借闺怨以抒其志”,指出词中可能寄托了辛弃疾因国家分裂、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愁绪。
他提到辛弃疾在词中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来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沈谦《填词杂说》:沈谦提到辛弃疾的词常日以冲动大方奋发著称,但《祝英台近·晚春》却表现出一种昵狎温顺的情调,让人感想熏染到词人技巧之高超,能够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他认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了细腻的情绪表达能力。

陈鹄《耆旧续闻》:陈鹄评论到辛弃疾此词中的结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几句利用了拟人的手腕,奥妙地将春天人格化,通过责问春天为何不带走忧闷来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哀愁。
这种写法被陈鹄认为是“善能转换”的艺术表现。

赵彦端《鹊桥仙》:赵彦端曾评价说:“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这句话与辛弃疾词中的“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春去而愁留的无奈之情。

王琪《祝英台》:张侃在其著作中比较了辛弃疾与王琪的两首关于春天的词作,认为辛弃疾的“欲春带愁去”比王琪的“欲春知道瘦”更加深刻动人。
只管两者都在描述春天带来的哀愁,但辛弃疾的作品更显得情绪朴拙且富有传染力。

宋·刘克庄《后村落诗话》:刘克庄提到雍陶《送春》中的诗句“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来”,并指出辛弃疾的“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虽借鉴古人语句,但在表达上更为出色,表示了辛弃疾独特的创作才华。

这些名家的评析共同指出了《祝英台近·晚春》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无论是从艺术手腕还是情绪表达上,这首词都被视为辛弃疾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它不仅展示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之外的婉约风格,同时也反响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心境和社会任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