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出身

泛孤艇、东皋1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宛。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骚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2,想忘了、绮疏3雕槛4。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将晚。
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5凄婉。

——王沂孙·长亭怨慢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天际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

完备读懂名句

1东皋:泛指东边的水边高地。
2天涯梦短:此处以路远与梦短相比拟,比喻欲归不能的痛楚。
3绮疏:雕饰花的窗户。
4雕槛:雕画的栏杆。
5西园:代指中庵故宅。

飘荡的孤舟游遍东面水边,还记得当时,绿荫将园门掩蔽。
长着青苔的台阶踩着木屐齿印,和美人的赏心乐事无限,畅饮狂欢,溅洒得罗袖酒痕斑斑。
想追寻昔日踪迹,空自惆怅,已变成梨花零落的秋苑。
自从相约赏花的故人离去后,全都风一样流逝,云一样消散。

流水悠远。
怎知流水之外,乱山还要更远。
天边迢遥的人儿慨然美梦的短暂,想要忘却那影象深处的亭台楼榭,却忘不了。
眺望远方,冉冉西下的夕阳余晖,手里抚摸着高耸的乔木,感叹自己也即将老去。
只有这些残余红花,似尚能记得西园今昔盛衰变革。

名句的故事

王沂孙《长亭怨慢》是首感怀旧地重游的作品,萧瑟的秋日泛着孤舟独自来到中庵故宅,流连徘徊之际也忆想起过去空前盛况,赏花赋诗歌酒等业绩已不堪回顾,如今人去楼空,仅留下这些华美的雕栏画栋随着岁月荒漠、衰败,令人空惆怅。
《长亭怨慢》由景入情、今昔交错,括尽了世间沧桑,寓不尽之意于言外,是王沂孙作词风格的一个例外,在这阕词当中他没有堆砌太多典故,用语简淡清疏,不再工于咏物,而重情绪的弯曲跌宕,令人读之备感伤怀。
本篇名句“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正是整阕词承上起下处,由怀景转入怀人之情,且其写法相称新颖,王沂孙不直接写怀念故人之思,而是悬想故人欲归不得,路遥梦短,仅希望忘怀那脑海深处郁郁累累的乡愁。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词人以迟暮薄暮引人绵邈痛惜,映衬人生年华逝去,使情景交融之悲怆达至最高潮。
东晋大将桓温继祖逖之后积极想北伐、复兴洛阳故土,但此举并不得朝廷支持,反而引起朝野猜忌,因此两次北伐都因孤军击敌、毫无后援失落败。
北伐时桓温经由故乡金城,看到先前自己亲手植种的柳树已十围,抚之慨然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于是攀枝折条,泣然堕泪(《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实际上确有青云之志,想借由北伐增加声誉,再代晋帝而起。
北伐失落败后,他也策动政变,唯此时大臣谢安极力撑持,始得无事,后来桓温也染病不起,称帝空想徒付流水。
东晋政府之以是不支持北伐,固有其忧患苦衷,却也使复兴大业就此断送。

经久弥新说名句

王沂孙《长亭怨慢》阐述的是一个历经沧桑后旧地重游的感慨,不仅光阴无情、年华老去,更是物是人非的伤愁,由于这时社会动荡、国破家亡,当再次游历,词人的心境已大不同于过去,沉重的包袱压着他无法拾回过去那灿然肚量胸襟。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被喻为20世纪最主要的小说之一,作者出身富余,但由于身带痼疾,因此险些只能待在家里休养,打仗的尽是上流阶层人士,累积了丰富的社交履历与文学艺术涵养。
《追忆似水年华》宛若普鲁斯特个人回顾录,从童年点滴一贯写到晚年心情,普鲁斯特于中年往后,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他过着仿佛隔绝人间、囚禁的生活,努力刻写着自己的生命讴歌,他统共费了十五六年才完成这本巨著。
书中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认为,真正的生命是回顾中的生活,也便是人实在生活在各类回顾里,由这些回顾构成真实的生活,以是这些过去影象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此种想法构成整本书的精粹。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部写主人翁回到盖尔芒特家那边,他回嘴过去“墨客们总说,当我们回到童年时期生活过的一幢屋子,一座花园,霎光阴就会找回从前的我们”,但实则不然,作者认为“像这样的旧地重游全凭运气,失落望和成功的可能各占一半。
固定的地方经历过火歧的岁月,最好还是到我们自己身上去探求那些岁月”。
也便是说这些回顾基本上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不一定要故地重游,操劳自己的肉体,由于“有时候有时的瞬间的印象,比这种身体的疲倦更随意马虎使我们回顾起往事,使往事彷佛长了翅膀在我们面前轻轻掠过,形象更加逼真,更加令民气旷神怡,令人耳晕眼花,令人终生难忘”。
的确,“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固然主要,但“天涯梦短”才是现实,回顾是人类最厚实的宝库,如何征服与记取才是最主要的,一味耽溺于过去影象的是弱者,如何转化这些影象向前走才是人生最大的课题。